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何必非过“艺考”独木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1-21 13:38:11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年前,中戏在沈阳、南京、成都等地率先展开了招生工作,拉开了新一轮“艺考”的大幕。据悉,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考生数量,各考点的周期也比计划时间有所延长。然而,相对于考生数量的居高不下,近期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却是为“艺考”降温的信号。

按照要求,2014年艺术类招生学校将从800多所减少为200多所,文化课分数录取线可能会有近百分的提高。而从各校的招生简章看,“艺考”政策在专业设置、计划配置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北电、中戏都减少了面试次数和考试科目,各路专家也建议考生不要参加考前辅导班,在考场上尽量保持“原生态”。

2014年“艺考”的现状是:录取名额减少,考试内容减负,但考生数量却只增不减。所以,有考生戏称今年为“史上最难艺术考试年”。每年春节前后,怀揣“明星梦”的“艺考”生就奔波在赶考路上,成了这个季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一些知名院校的“艺考”现场,寒风中浩浩荡荡的长队,考生、家长与进进出出的车辆,再加上门口扯着嗓子吆喝的摊贩,火爆程度堪比春运。每到这个时候,一些媒体的兴奋也溢于言表,娱乐的氛围渗透在字里行间,更有网站以盘点“艺考”现场“明星脸”的方式娱乐大众,赚取点击率。围观,让“艺考”像一起一年一度的娱乐事件。虚火越烧越旺,“艺考”的乱象却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从上世纪90年代起,艺术类考生人数逐年攀升。这几年,虽然高考生源在下降,但“艺考”却持续升温,报考规模已占到高考报考规模的10%以上。而有的专业录取率甚至不到1.5%,竞争可谓惨烈,但全国每年“艺考”报名人数仍接近百万。业内人士这个时候总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捷径,鲜花、掌声背后,明星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更担忧众多考生“赴汤蹈火”的动力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想走“曲线高考”路线,借此进入名校。

按照政策,如果艺术类考生通过了各高校单独举行的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艺术类考试,获得专业资格,就意味着一条腿迈进了高校大门。这使原本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艺考”,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在“艺考”经济链条的带动下,“联考包过班”“校考保过班”“文化课冲刺班”等一再搅热“艺考”培训市场。

在一些培训机构以动辄数万元的天价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病急乱投医”的“艺考”学生和家长却总是失望地发现,烧钱烧不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在不断增加的时间、经济成本以及身心付出的背后,曾经的“捷径”已成“独木桥”。尤其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应低于本省(区、市)确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

事实上,近两年艺体类专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普通高考,录取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艺考”生录取比率已低于普通文化科考生,“艺考”成了名副其实的“走钢丝”。“艺考”生的学位紧缺,更是目前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艺考”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不乐观。有业内研究者指出,艺术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足50%,专业对口的甚至不到20%。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上海市教委前两年已经将艺术设计、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多个本科专业列为“年度预警专业”,建议艺术类院校压缩10%的招生规模,原因是这些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签约率偏低。

“艺考”考场不是制造一夜成名传奇的秀场。在巨额的成本支出与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艺考”热到了理性回归的时候。艺术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干吗非过“艺考”独木桥?任何行当都没有捷径可走,表演专业学生同样需要下苦功夫。在这种思路下,各大艺术院校坚持“以才取人”的原则,找回艺术教育的本质。最近两年,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艺术类院校已经提高了文化课成绩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高校录取的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也逐年提高。知名艺术院校对文化素质的要求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将给原本文化课薄弱的“艺考”生带来新的挑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