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杨应时: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是美术馆的核心使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24 11:29:1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坐落于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可以说是现今国内最为权威、丰富的美术殿堂,每天众多美术界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一位位艺术家的作品汇集于此,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检阅。在这里,美术馆公共教育开展的又是如何的呢?艺术中国记者2013年9月采访了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

杨应时1998年至1999年期间由英文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公派在夏威夷大学进修艺术新闻与传播,2003年获北京大学艺术学(文化艺术管理方向)硕士,2004年获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硕士,200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是我国第一位以研究艺术管理与艺术博物馆教育获得美国著名学府教育学博士学位的留学归国人员。在此次采访中,艺术中国记者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面对的困难以及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具体的公共对杨应时进行深入的采访。希望通过此次采访能够初步了解国内美术馆公共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艺术中国:请问,您认为公共教育在美术馆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杨应时:有的人说美术馆是收藏艺术品的,那美术馆可以建成仓库,藏在深山里。有的人认为美术馆是办展览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只办展览,不高学术、推广和教育。中国的美术馆其实长期以来就是展览馆的性质。

我认为美术馆归根结底是一个进行教育的地方。建立美术馆是为了有效的利用资源,美术馆的核心使命是教育,是公共文化服务,是将艺术品与公众分享的机构。我们应该把美术馆作为一个除了学校以外的重要的对艺术进行教育的场所。

美术馆之前存在着附属性质和配合性质,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很多人都不太明白博物馆教育的位置。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很早就强调美术馆公共教育在美术馆的职能和位置,他们把教育当作立馆的根本。

艺术中国:您认为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项目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大众参与性?

杨应时:以前美术馆的主要功能是一个展示,主要是为了服务专业届的人士,是给专家看的,是小雅集的地方。在当代,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美术馆专业建设逐步成长,美术馆公共教育在美术界有了自己的声音;其次,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原来观众没有意识到美术馆公共教育这样的职能,现在美术馆的教育工作深入到群众的生活,很多老人和孩子都进入到美术馆的活动中,认识到美术馆、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教育的场所;最后,近几年政府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支持很大。美术馆免费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条件,大的社会背景推动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建设。

艺术中国:中国美术馆拥有大量的志愿者队伍,您认为志愿者来到这里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作为志愿者又获得了什么?

杨应时:从志愿者本身来说,志愿者通常有很高的热情,很强的公益心,一定的专业能力,有适当的时间愿意参与公共活动,他们提供志愿活动是实现自我的价值,服务于他人。

从美术馆角度来说,现在美术馆的展览增多,服务增多但是专业人员并没有相对的增加。志愿者的参与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美术馆的服务,给美术馆很大的帮助。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志愿者又是观众,是美术馆要服务的对象,同时是美术馆的一种形象。志愿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美术馆和观众之间纽带、桥梁的作用。形成了提倡公益,为社会做贡献很好的风气。

艺术中国:志愿者的流动性相对较大,中国美术馆在志愿者的管理上有哪些措施?

杨应时:存在这些问题是很正常的,美术馆与志愿者之间的契约比较松散,就难免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志愿者服务中参与度比高的往往是大学生,年轻的大学生流动性比较强都是很客观的。但是有流失就有补充和更新,这也是一个积极的方面。并且我认为,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人员都是值得鼓励的。参与服务一个小时和二十个小时我们都要表示感谢,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服务大家,这种精神很值得鼓励。我们鼓励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美术馆的服务中来,另一方面我的标准也是很高。

艺术中国:请问您觉得我们从事美术馆公共教育方面工作人才的培养现状是怎样的?

杨应时:美术馆公共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立时间相对较短,即便是在国外美术馆教育学科也是在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的,这个学科还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国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刚刚起步,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才开设相关课程,我想在其他大学是很少的。

现在媒体对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这说明大家意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专业化的建设,学科的建设,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艺术中国:您认为儿童教育在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中地位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特殊性?

杨应时:任何教育都要从孩子抓起,美术馆教育也不例外。哪怕小孩子还不会说话、走路、不懂画画是什么意思,就让他进入到美术馆来熏耳朵、熏眼睛,让他们来进行感受,形成一种习惯。从各个美术馆来讲,公共教育通常都是从小孩子抓起。教育的部分通常分为成人和孩子,在全国美术馆教育中,儿童教育也是比较成型的。

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即专业化。儿童教育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年龄、知识储备、教育背景这都是我们美术馆儿童公共教育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从儿童的喜好来讲,小一点的孩子更喜欢抽象一点的作品,大一点的孩子则更喜欢具象一点的绘画,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引导。

现在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加入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中,这是值得让人欣慰的,各个美术馆在以一个专业化的态度来对待美术馆公共教育。

艺术中国:国内美术馆在开展公共教育方面与国际上的优秀美术馆有何差距?

杨应时:我认为最大的差距在专业化程度。我去英国进行专业考察,他们做了大量基于美术馆藏品和展览的材料,告诉观众去怎么样欣赏、探索、旅行。我曾将去韩国首尔的韩国中央博物馆、国立现代美术馆、三星博物馆,发现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这这些美术馆里都有一个专门的儿童博物馆,中国就没有相应的设施。一个藏品展,国外美术馆就可以开发出八到十套教育材料。中国美术馆120个展览,都没有10套的材料。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专业性的工作,很多工作转化成可以看到的材料,是整个美术馆的工作问题。这些的开发,需要很多专业人,是要埋头苦干的,而中国现在还处在搞规模、搞效益的阶段。

我在2004年在大都会博物馆调查,公共教育部门正式员工50人,那个时候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还没有成立。这就是个差距,我并不是单纯的说国外是如何好,只是现在我们美术馆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进步。

另外,国内和国际一些国家对人们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我们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国外,今年有很多人对美术馆教育问题有比较多的关注,但是之前公共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包括人员、经费、具体项目等等。

艺术中国:未来我们的公共教育工作需要怎样继续推进?

杨应时:首先对于专业化建设问题,我们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员工进行一些培训等等。我们希望以一种专业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把美术馆公共教育当成事业、专业去追求,为大众服务。

其次,范迪安馆长曾经提到,“公共教育要抢占高点、扩大普及”。抢占高点就是要做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扩大普及相对是一个很难做的,中国美术馆每年100万观众,能够直接受益于公共教育的并不多。反过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美术馆100万的观众量其实并不是很多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美术馆服务范围。

另外,我们需要扩展新的品牌项目建设。比如“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这个项目,我们今年已经做到第九年了,这个项目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问题,比如后面的项目要怎样继续做好,老品牌要巩固,零碎的品牌怎样整合,怎样推出新的、更有意思的项目,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把工作做的更好。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