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八五·85”献给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五周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02 11:06:48 | 文章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自1928年创立迄今,中国美术学院已走过了整整八十五个春秋。八十五年来,学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与中国艺术的探索相携相随。中国美院的历史与中国艺术与社会的历史始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值此建院85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深入挖掘美院深厚的艺术传统、系统梳理多元互动的学术格局,从丰富、生动的历史脉络中汲取资源,建构前沿性的思想史视野和艺术史观,在新的时代境遇中坚守与弘扬中国艺术的理想和风骨。

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主题展“八五·85”以及文献展“无墙的学院”。“八五·85”,聚焦1985这一年,对这一年美院的众多人物和事件进行历史考古,以1985这个时间切片作为八十五年历史的载体,将美院八十五年的历史投射在这个时间切片之上加以展现。我们在八十五年校史学术脉络中选择了85位校友作为个案,在这85位个体中,有林风眠、吴大羽这样的学院开创者们;也有全山石、方增先这样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致力于美术教学的老师们;也有谷文达、吴山专、耿建翌、张培力这样在“’85新潮”中勇创新风的先锋旗手们;更有金一德、洪再新这样孜孜不倦地创作与教学的普通教师们。他们或承接传统、活化转换,或直面当代、挑战实验,或扎根本土、坚守抵抗。1985年,每一位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跋涉求索着,都发展出一番动人的风景和故事,向我们展现中国艺术现代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点式迸发。

2013年3月至8月,中国美术学院近百位在校师生组成了一个青年剧组,选择了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访谈,围绕其在1985年的艺术生活以及人生故事,进行响应性创作。剧组从当下美院学生的问题语境和思想状况出发,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呈现了学院85年中85位个人的“八五”故事。85个放光体,85个八十年代的道具箱,构成一场贯穿85个年头的影像戏剧,一部投射在1985年的美院春秋、人物列传。这85位不同世代的美院人在1985年的同时现身,构成了中国艺术史与社会史上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幕。这一幕,将开启我们对现代性历史叙述及其意底牢结的全面反思。

“八五·85”以影像生产作为策展方法,把中国美院美术馆的四个楼层分别设置为“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呈现当年那场闻名全国的毕业答辩。在第二场“突围”,凸显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系列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再现了1928年以来“艺术运动史”上的若干个重要节点,并组织艺术界与思想界的学术同仁,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与社会史的框架中就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辩证关系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以黑板展示出研讨和论辩的思想踪迹,以作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第四场“新潮”则聚焦于对“’85新潮”的历史呈现,由“’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九个部分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作为向中国美院85年历史中的所有创作者与教育者的一次致敬,无论是对1985这个年头的集体记忆的钩沉,还是对八十五年中85位个体的呈现,“八五·85”所要打捞出的,并不是从那些“局部”出发的历史;它所要建造的,也不只是1985年这个时间点上,无数个体漫游其间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它所指向的,是要在对历史关系和事件的再造中建构出更多的意义、更激烈的现实和更强大的主体,是事件中不同历史线索的交错与鸣响,是历史的交响中人的现身与解放。

如总策展人高士明所说:在所谓“后历史”时代,历史任务还在,人却消失了。“八五·85”期待着历史叙述中消失的人们重新现身;“八五·85”,愿成为众人的节日。

同期,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校史馆,我们还将举办“无墙的学院——中国美院创意文化实践文献展”,该展包括“最前线”、“美美与共”、“会通履远,重访林风眠之路”三个版块,集中展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美院的一系列重大学术项目与社会服务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国美院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彰显美术学院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