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数字技术复原古代礼仪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28 09:52:53 | 文章来源: www.chinaacademyofart.com

  2013年8月16—19日,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和嘉礼堂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在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英、德、日等国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众多热心礼学的社会有识之士,就中华传统礼仪复原、礼学与艺术之间的互证关系、礼乐互印双修等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与首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不同的是,本届会议着重以《仪礼》复原为宗旨,集中探讨《仪礼》复原时在建筑、服饰、礼节、雅乐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期重现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复兴传统人文精神。

第二届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嘉礼堂主人张颂仁先生、香港能仁书院单周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学院院长邵志飞教授在主席台就坐并分别发表演讲。

  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向大会展示中国传统礼仪,成为本届研讨会的一个新亮点。在过去的一年里,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通力合作,通过新媒体数字技术与经典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仪礼》复原尝试,旨在重现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特质。要知儒家的任何理念都是通过礼来展现的,他们不是空喊道德理想,而是把它融化、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上。离开了礼,中国文化就成了空谈。记载中国礼制、礼仪最为重要、对于仪节叙述最为详尽的一部书就是《仪礼》。它经过儒家传授,源流有自,其中有一大部分反映的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史实,秦汉以后礼制的流变均以此作为渊源。可以说,要研究中国礼乐文化,总结礼制精神,重建当代礼乐,必须对这部经典下大工夫。

士冠礼3D虚拟数位影片展示

  这项研究,此前曾由著名历史学家李济先生倡导,礼学家孔德成先生指导,台湾大学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采用复原实验的方法,对《仪礼》各项仪节进行系统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嘉礼堂在此基础上,参互比较文献材料,形成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士冠礼的拍摄已经完成。此次拍摄的士冠礼3D影像,采用了真人演出与虚拟宫室场景相结合的路径,从多个视角对周代士冠礼的礼仪、建筑、服饰和器物进行展示与分析,旨在全方位复原周代士冠礼的风貌。此次士冠礼影像由国家京剧院专业演员担任主演,由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德国视觉艺术效果设计专家、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由香港著名导演、金像奖提名导演拍摄,由参与主导多部3D影片制作的专业机构完成电脑特效制作合成,通过虚拟线框机构的表达方式,运用此技术复原中国古代礼仪,这是对传统文献整理领域的一个推进。

  本届研讨会还专设了“礼乐世界与传统社会中艺术物与日常物的关系”圆桌讨论会。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七位专家学者与其他参会代表共同探讨了礼学与艺术之间的互证关系,以及礼学如何可以为今所用,同时为当代的其他人文学科提供怎样的有益启发。作为自然与人世之间的中介,“礼”贯穿器物、空间与仪式,建构出一种政治与美学共构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世界。“礼”不仅是秩序、社会形式,同时也是一套可以现世操作的行为仪轨。在“礼”的社会中,哲学、教育、伦理与政治尚未判然分离。在此意义上,“礼”作为一个参照系,可以提供一种思想与行动的可能性,让人们摆脱近世主体论美学和主体化伦理之纠结,重新思考感性-伦理-政治的关系。以《仪礼》为中心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非独考镜源流,亦在廓清理路,发想创造,反思“礼”的美学与伦理意涵,探讨礼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方式,继而重建一种天人之际、群我之间的接连。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