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方土:让艺术“青苗”重回精英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20 11:38:42 |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认为,此举目的是在美术学院教育与专业画院之间搭建“直通车”,吸纳优秀的艺术人才通过这个渠道“鲤鱼跃龙门”。“‘青苗计划’更是希望倡导重回艺术的精英教育,突破目前美术学院里大班授课的模式,回归中国美术教育‘一对一’的美术教学传统。”

让艺术“好苗子”冒出头

举措

去年10月,由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三方共同发起的“青苗计划”,这一有点类似“艺术选秀”模式的选拔,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去年12月6日,专程参加广州画院三十周年庆典的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中国美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刘健,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和方土一起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基地”揭匾。

截至目前,“青苗计划”已经确立创作、展示、交流、写生等四大基地,学术队伍于今年年初召集完成。著名艺术家杨之光、潘鹤、林墉、许钦松担任“青苗计划”名誉导师。而广州画院的诸多专业画家,将成为“青苗计划”的导师,开班收徒。

连续两天的初选筛选出30余位“青苗”候选人,不少是80后甚至90后的艺术毕业生,不乏列宾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他们通过层层申报,进入“导师”视野。对于“青苗”计划的初衷,方土说:“如今的所有知名画家都是从‘青苗’走过来的。从美院走进社会、再从社会走进画院,但在美院毕业与进入画院之间的这个过程,最易发生脱节,不少当年的好苗子无法冒出头。”

方土观察到,不少美院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按照设定的轨道成长,往往迫于生活压力而放弃艺术生涯,另谋出路,造成了人才流失。“美院老师就好比电梯管理员,将本科生从1楼送到4楼,将研究生送到7楼,然后又回到1楼带新的学生。而进入国家画院可能需要20楼甚至更高的高度,毕业生要靠自己在社会上不断打滚才能到达这样的高度,这非常难。”

“‘以老带新’在美术史上有很多典型例子,杨之光就得益于高剑父和徐悲鸿的提携。对于步入社会的美院毕业生,能得到有资历的老师点拨,这必定能让他们受益终身。”方土还提议,应该建立长效机制,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使他们的艺术才华不致泯灭。

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系主任的王大鹏认为,“青苗计划”可以对步入社会的艺术毕业生,提供作为“画家”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与松散的自主创作相比,给毕业生们提供一个有组织、经费、课题和工作计划的平台。”这样的设想,也将广州画院与广州美术学院联系在了一起:画院能为学生提供整合的平台,聚焦社会目光;而美术学院则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也能提供一流的硬件设备。

今年是“青苗计划”首次开班,“青苗画家”主要以专家推荐为主。名单将由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画院与广州美术学院三方组成专家委员会联合认定,结果拟于今年10月公布。明年将向社会扩展招生范围,符合年龄条件的青年画家也可“毛遂自荐”。

“青苗”试水精英美术教育

目的

方土强调,“青苗计划”的一大特色是,回归到上世纪60至80年代美术学院的精英教育氛围中去,每位艺术家导师分别只带两、三个学生,根据不同风格进行分组教学。

正如“青苗”生长一样,方土希望,“青苗计划”包括“茁长”、“茁壮”、“茁实”三年一循环的周期。根据目前规划,“青苗计划”将为青年画家提供导师指导、岗位互聘、工作室与经费、专业活动等多方面的扶持。

不少专家都表示,期待“青苗计划”能在培养模式上有更大的突破创新,甚至为将来美术教育的走向探路。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蔡拥华把“青苗计划”提供的创作空间,称为“会所式”的交流平台——通过“名家会客室”等一系列活动,青年画家可以与名家对话。

王大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苗计划”不仅仅是再培养的计划。美院毕业生已经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青苗计划”的培养将更具针对性与个体性:“导师应在青年画家个人风格的基础上提供服务,在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让他们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道路。”

“‘青苗计划’更重要的是强调跨界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找专家授课,能够体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力量的水准,基于这方面,我们希望能聘任到对艺术史、艺术生态建设、策展等有独创性见解的艺术家进行指导。”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范勃告诉记者。

“社会发展到今天,高等美术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艺术创造方法论的认识也大大超过我们过去的积累,这意味着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前瞻性也需要有所提高。”范勃进一步表示,“青苗计划”应把握住美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站在时代前列。“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应打破过去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艺术门类刻板的区分,往跨学科整合方向发展。”

“过去百年,中国近代史上广东的文化发展史占据重要一笔,广东的艺术家们一直引领全国之风,从西风东渐之初到改革开放莫不如是。”范勃展望,“青苗计划”的试水,能为广东本土艺术的再度腾飞拉开序幕。“素有‘敢为天下先’之誉的广东,从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进行这一尝试的先决条件。”广东画院院长助理、广东青年画院院长周正良则将“青苗计划”定位为培养“广东美术后备人才基地”。

在人才培养之外,方土还期望为“青苗计划”寻找创作基地,借“青苗计划”为广东的古村落艺术改造注入活力。“我们希望,能借‘青苗计划’的机会,在全国打造出艺术激活古村落的范式,为广州的文化艺术空间增添亮色。”方土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