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工作重点:教育而非藏宝
多位参与沙龙的嘉宾均表示,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博物馆教育还有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现在的博物馆是一个要靠外边来推动变革的状态,我们一直在宣传着博物馆工作重点不只是藏宝,应该向教育这方面转化。”宋向光教授表示,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他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以最基本的展厅设置为例,经常带队讲解的张鹏发现,国内很多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不合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大多是按照时间顺序来陈列的,左手边上有一些,右手边上也有一些,参观者要想看全,必须走一条S型路线,非常累人。
“很多展览是搞设计的或者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去做,我不知道有多少是听了观众参与的反馈意见,”张鹏说,“博物馆其实应该是个很轻松、很舒服的场合,但是你发现走下来很累,看的很累。”
而在博物馆讲解方面,国内的博物馆很少会从孩子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配备不同层次的讲解词,而是通篇一样讲解词,这样会打消孩子对博物馆的积极性。博物馆参观之后,又缺乏孩子们能带走的东西,比如折纸或者图书,有情节、有故事,既生动有趣,兼有专业性的内容。
此外,几位嘉宾也表示,现在国内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大都是单向的,和公众较为疏远,缺乏互动。“当今博物馆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大家不去博物馆,特别是学校不去博物馆。博物馆教育缺失了,就很难去反思自己做的怎么样。” 宋向光教授表示。
在宋向光教授看来,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教育机构。西方博物馆所提供的这种教育服务就非常多,像导览服务、教育项目等,大英博物馆最近就做了馆藏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则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观众有区别的开展,“还有针对20岁左右的后起之秀的活动,恨不得天天有活动,时时有活动”。
“其实国内博物馆问题确实还是很多,作为研究者,我们一直在宣传博物馆工作重点不只是藏宝,应该向教育这方面转化,文物专家应该向公众转化,都在推动着。”宋向光教授认为,对上述问题国内博物馆界已开始有所认识,但受制于设备条件、互动组织,人员素质等现实条件制约,推动变革尚需一个过程,“现在的博物馆是一个要靠外边来推动变革的状态”。
而张鹏这样一个80后青年,则愿意也正在扮演着推动变革者的角色。他成立了四月公益组织,和博物馆爱好者聚拢在一起,组建公益儿童团,举办公益沙龙,还在筹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文博橱窗基金。
在这位有着十多年志愿讲解经验的“老博物馆”看来,博物馆实在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参观者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一些记忆的东西,也是给自己未来留下记忆的地方。
“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会回想起来我们曾经去过哪些博物馆,那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是你在给自己建一个博物馆。等我老了以后,可以随意参观由记忆组成的博物馆。”张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