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走进生活和心灵的博物馆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7-26 11:25:1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物报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城市建设史的奇迹。深圳博物馆注重突出特色,亮出“改革开放史”教育品牌,多年来不断创新发挥教育职能,走近市民生活,走进观众心灵,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一、展览多样化,关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帮助人们战胜沮丧和消沉,坚强地生活,保持希望和乐观。深圳博物馆通过反映文化多样性来促成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关怀市民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深圳博物馆策划引进的临时展览,以介绍与反映文化多样性为指向,如《意大利绘画四百年——贝利尼博物馆藏品》《商代遗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三秦瑰宝——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等大型专题展览,精心举办《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与交流》《匈奴、鲜卑、契丹考古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因素》等专题讲座,深化展陈相关背景知识,深受市民尤其是文博爱好者欢迎。瑰丽灿烂的中华文明、丰富多元的世界文明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差异性,舒展了怀抱,开阔了胸襟,增进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深圳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目标。以《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为例,有1000多件(组)展品、1200多幅图片,“蛇口开山第一炮”、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合同等重大事件的实物展品,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中的艰辛和困苦,感受到至今洋溢在城市里的光荣与梦想。原居民的家庭用具、票证、农村城市化改造实物、创业者珍藏的家书,这些记载改革开放生产生活的展品以细节感人,传递了筚路蓝缕、拼搏进取的能量;打破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四分钱风波”,弘扬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深圳对边缘地区的对口帮扶、募师支教等事迹,传播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这种种正能量还包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观念,成为2010年深圳市民评选出的“深圳十大观念”。深圳博物馆展陈中包涵着的情感因素让市民对城市产生归属感,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和感恩的情怀、阳光健康的心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深圳博物馆积极创新推广方式,通过民俗展演、互动参与等多种方式,真诚关注弱势群体,扎实做好知识普及和公民教育,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民俗展演寓教于乐。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深圳有着独特的岭南民俗文化。深圳博物馆充分运用广受市民喜爱的民俗活动,连续多年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民俗展演、展示及文物鉴定活动,实现市民生活与博物馆的互融互通。2011年,深圳博物馆参与举办首届 “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节”,这是深圳首个从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中拓展的文化活动,突出“以舞办节”和“以节促文”特点,邀请绳编、扇画、米刻、内画多个项目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吸引观众近万人。博物馆的民俗活动尤其受到深圳外来建设者的追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和内容。

互动教育效果显著。深圳博物馆主动与市教育局建立联系,了解学校课程内容,根据既有的馆藏文物和临时展览,结合学生课本内容,将《深圳博物馆藏精品展览》、《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深圳民俗文化》、《欧洲瓷器》等展览送到校园,并举办自然、文物历史知识、乡土教育等专题展览,开展“历史小讲堂”等讲座活动,实现了博物馆与课堂教育的互补,赢得师生的一致喜爱。深圳博物馆在策划各项活动时注重突出参与性,协同全球通共同举办的“动动手指,玩转名画”“我与名画有个约会”“我心我塑”现场雕塑捏泥体验活动,“T彩世界”现场秀活动,邀请市民零距离接触名作,实现艺术名家与市民面对面交流,亲子互动玩泥塑体验美的塑造历程,这些互动项目吸引市民踊跃参与。此外,深圳博物馆开设“青铜小天地”教育角,举办的手绘T恤SHOW、艺术沙龙等活动,都因其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弱势群体同样享有博物馆公益文化教育和服务的平等权利。深圳博物馆用爱心给弱势群体以温暖。在硬件设施上人性化设计,营建了完善的残疾人无障碍参观通道、盲人通道,残疾人专用厕所等。在“软件”方面,深圳博物馆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采取适宜的宣教方式。2013年5月底,深圳博物馆新馆迎来一群特殊的小参观者——元平特殊学校和深圳市天健小学的60位学生,他们近距离感受博物馆的艺术文化,度过了一个文化“六一”。在接待之前,深圳博物馆的讲解员就进行手语培训,较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手语讲解与聋哑人进行沟通的技巧。在深圳博物馆“非遗手工坊”中,当孩子们参与到面塑、包粽子、制作香囊等体验项目之中时纷纷露出开心的笑容。在博物馆里的参观让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们感受到来自深圳博物馆以及全社会的真诚、善意和温暖。

三、提高讲解员素质,优化志愿者队伍

不断提高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是做好博物馆教育的前提。深圳博物馆讲解员坚持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因人施讲,实现最佳的讲解效果,传递更多的教育信息。比如,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开馆时推出的临时特展《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精品展》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由于这一观点尚待商榷,讲解员在向观众讲解这一文物时介绍了观点及其依据,引导观众认识、判断真伪。又以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古典与唯美绘画雕塑展》为例,一部分展品涉及较多的西方文化历史,馆里的讲解员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专门请来了相关专业学者先向讲解员讲授。讲解员在提前做好功课之后再面向观众,把握住此次展览的核心是展示古典雕塑艺术向现代雕塑艺术的过渡,引导观众体悟雕塑艺术的深沉魅力,保证了展览信息准确的传播。

深圳博物馆积极探索志愿者教育新途径,一方面,志愿者是博物馆教育的忠实受众群,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帮助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助手。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接受了博物馆的教育,同时他们的志愿服务也向观众传递出强烈的感染力。深圳博物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文化志愿者制度,有各类志愿者1900多人,其中个体志愿者490多人,团体志愿者队伍10余支,全年服务近5000人次,为观众累计服务1万多小时,讲解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还聘请了“深博志愿者形象大使”,出版了《深圳博物馆志愿者通讯》。志愿者讲解员是深圳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11年深圳举办大运会期间,一位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的深圳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同时为来自非洲和德国的运动员讲解展览,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好评,充分展现了深圳与世界零距离的风采。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