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艺考时。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相继开考。翻看全国各大美院的招生简章,可以发现,全国八大美院,虽然都有国画、书法专业,但是入门考试时,基本都参看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画法的成绩。
而且,就近年中国美院的招生情况来说,纯艺术类,尤其是国画书法专业较设计专业的招生比例悬殊。这不是国画偶然遭遇的“滑铁卢”,近年,中国美院国画专业招录比例基本为1∶10左右;而报考设计类的招录比例约1∶117。如今,大部分艺考生甚至是报考国画专业的“拿不起”毛笔,也是常事儿。
面对以上的种种现象,我们是否有必要担忧传统书画后继无人?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霍春阳。
统招:传统专业的“投降”行为
记者:就近年天津美院的招生情况来说,国画系的生源如何?纯艺术类,尤其是国画书法专业较设计专业的招生比例是不是很悬殊?
霍春阳(以下简称霍):从就业机会来说,纯艺术不如设计跟人们的生活结合得那么密切,实用性没那么强,就业上显然不占优势。
过去,报考天津美院国画系需要有国画基础,白描也是考试科目之一。但出现的问题是:许多考生在入大学以前并没有接受过中国绘画基础的训练,因此生源的基数较小。对此,学校只能“投降”(不考白描了),如此一来,报名人数才多了起来。
记者:从全国各大美院来看,虽都有国画、书法专业,但入门考试时,基本都参看素描、色彩等西方画法的成绩。那您觉得中国画专业不考白描或其他握毛笔的手头功夫,是否合理?
霍:不考白描实际是“投降”行为,我认为不能光看人数比例,人数不是本质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心喜欢中国画,想学中国画。打破中国画基本功测试的约束,报考人数虽然多了,但质量未必高。
记者:您觉得有关“国画艺考生脱节,书画后继乏人”等言论,您是否认可?
霍:近几十年来,基本上是西化教育在盛行,民族传统的教育被冷落。或许是因为学习中国文化,比西化的方式来得更难。追溯到近百年,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歧视和毁灭,是很厉害的。在思想价值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造成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冷落。这不仅是表现在中国绘画上,还表现在中国的音乐、中国的医学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民族意识和审美自信开始回归,开始意识到要恢复中国文化的与自然同体、天人合一的价值体系。但现在的我们太追求利益和速度了,按孔子的说法“放於利而行,多怨”。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还没有觉悟。
四年,不足以体验生命的厚度
记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您觉得目前中国画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霍:急功近利是现在我们教学比较严重的问题。4年的本科学习,就得让学生写数万字的论文,我觉得操之过急了。常说“三十而立”,其实三十还到不了写著作的时候。真正著书立作,是五六十岁的事情。五六十岁才有那种深度,才有那种体验。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中只有“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你才有发言权。现在,让20多岁的小年轻写所谓的“著作”他只能说假话,只能去搜索。因为他们年轻的生命还没有体验到这种厚度。百年育人,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不尊重客观规律。
过早地要求他们“学业有成”,这在教育上是一个失误的提法。年轻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学会怎样去认知,去树立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在他们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精力最充沛的时候,给他们提供的应该是丰富的营养。这是根本上的问题。
回归:从恢复蒙学起步
记者:近几年,大家也都意识到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想要回归。去年教育部还颁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国中小学展开书法教育。您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回归?
霍:写字是表面意义的,必须恢复国学。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就是教材,可以解决学生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培育他们基本素质的问题。只有读懂这些书,才会理解书法是怎么来的,不然就是照葫芦画瓢,培养出来的还是写字匠。
记者:相信回归传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您觉得目前我们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霍:在幼儿园时期就要接受“蒙学”,《弟子规》、《三字经》等。孩子不理解并不要紧,就让他背诵,将来大了以后就知道有用了,先从这个基础抓起。实际是利用蒙学来开启他们对国学的认识。在世界上,中国在人文教育上是领先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是做了很深的学问的,这一点西方远不及东方。
孔子的思想主要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确实,做人做不好,怎么画好画,怎么干好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根本性的教育。而现在,人品跟画品完全是分离的。
原先我当国画系主任的时候,就想成立中国画学院。全国来讲,有中国音乐学院,有中国医学院,但就是没有中国画学院。成立中国画学院以后,要按中国的一套培养方式来去培养师资队伍,现在都按西画的方式来培养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