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中国人分裂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融合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瓦当以云纹为主,文字瓦当人为减少,瓦当的布局、文字、图案趋于简单化。
三国时期瓦当的亮点主要是魏与吴,蜀瓦当在历史记载中很少提起。
自东汉的白马驮经,佛教传来以后,尤其是北魏王朝非常崇拜佛教,初期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开山造像。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再次掀起新一轮崇佛高潮,成就了佛教思想传入后又一盛事,莲花是佛教尊崇的信物,于是莲花瓦当开始全国盛行,文字瓦当骤减,云纹瓦当走向衰败,同时出现了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的正中央花心处饰有凸起圆乳钉状莲实,花蕊,周边有数片莲花瓣,瓣叶宽肥,瓣叶间露出叠压在下层的莲瓣尖,形态逼真,如花开放。
北魏晚期出现一种抽象的莲花瓦当,其花心为莲状,花瓣形态较窄,线条圆润,收敛大方。除以上两种图案外,当时还有一种极具艺术性的瓦当图案。其图案在莲心上方,有一尊半身童子形状的裸体化生,身后有背光,双手合十。莲瓣周围绕有一圈佛珠,这种瓦当仅在北魏都城发现过,极其珍贵,兽面瓦当多采用浮雕方法或印模,图案真实形象,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张嘴呲牙,透出一种真实与威猛,莲花、兽面瓦当从北魏开始逐渐取代了东汉以来的云纹图案,为后人研发瓦当铺了一条新路。
三国时期东吴沿江临海,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瓦当研究运用上没有沿袭北魏的云纹、兽纹、莲纹瓦当,而是独树一帜,研究出了人面瓦当,把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生动的印制在瓦当上,开创了人面瓦当的先河,据近年考古发现,在南京张府园,新街口正洪街地区一代出土了大量的灰色人面瓦当。同时在江苏无锡县、越南北部、韩国等地区也发现人面瓦当,虽然各地的人面瓦当表情不一样,但瓦当的尺寸大小和表现手法都是一样的,说明这一代的瓦当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大体一致有着血缘关系。
人面瓦当距今有1700余年,现在发掘出来的瓦当保存依然完好,人面清晰,各种表情千变万化。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严肃、有害羞,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瓦当上的人面模板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他那喜怒哀乐的表情是什么含义?至今没有详尽的解释。
晋朝继三国之后,统一天下,国运五十余年,此时江北诸国兴起,中国在政治上分为南北两部分。晋朝时期瓦当图案稍有变化,但变幅不大,均以云纹为主,与汉瓦当不同的是,在主题纹饰菇状云朵纹外,饰有一圈圆锯齿纹或由小短斜线组成的图带。晋瓦当尽管循古为主,创新不足,但在瓦当的制作上还是比较讲究的。他们注重模具精做。《礼记 礼运》中的“范金合土”便是指利用模具制作瓦当,模具与瓦当的关系,相当于母亲与孩子,晋朝的模具系硬木雕刻而成,阴刻占多数,做者多是民间的能工巧匠,巧匠制作的模具,做出的瓦当定是精品,这是毫无疑问的。如大同平城故址出土的瓦当“富贵万岁”“传祚无穷”和2003-2004年大同市草场街新发现“皇魏万岁”瓦当,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浑朴疏朗,敲击有声,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被考古学者视为珍品。
东晋以后,少数民族在北方兴起,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江南有宋、齐、梁、陈四代相续,江北历十六国,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干戈扰攘变乱相循,由于社会不稳,艺术也受之影响,这一时期的瓦当图案主要还是云纹,逐渐趋于简化,以后逐渐消失。瓦当的图案逐渐背离了汉瓦当模式。在瓦当圆心左右各设二线呈“井”字型,围绕圆心书四字铭文“井”字四角各饰一乳钉,这种瓦当在内蒙古武川梁占城等遗址上均有出土,其文字读法为左右上下,或上下左右,与汉旋读法有所不同,有的瓦当边缘有一圆模印制的小字,内容记载年、月、日等。
南北朝时期有特色、有名气的瓦当要数洛阳瓦当和齐瓦当等几大类型。齐瓦当是指带有和传承齐文化的瓦当,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汉代的齐国及受其文化影响的周边地区所生产的瓦当。齐瓦当遗迹资料丰富,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史称“齐鲁瓦当”。
齐瓦当的产地主要在山东临淄一带,当时该域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宏大,经济繁荣。所以瓦当制作、运用保存也很丰富。齐瓦当采用经过筛选的黄土做坯,高温烧焙,质地细腻坚硬,色泽均匀,表里一致,呈蓝灰色,齐瓦当的外型分为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圆瓦当形成于春秋,西汉后期逐步淘汰,圆瓦当起于春秋中期,比半圆瓦当稍晚一些,曾一度与半圆瓦当同时使用,东汉时期取代半圆瓦当。
齐瓦当根据功能分为兽面瓦当、图案瓦当、文字瓦当三种。齐瓦当图纹十分丰富,富有时代特点。花纹又分为图案画、写生画、生活画三类。图案画有套叠空心三角纹、乳钉云纹、卷云纹、圆圈纹、山形纹等。这些纹路受到了当时铜器纹饰的影响,变化万千。写生画纹有树木双马图,树木双骑图,树木双鸟图或骑马猎人图,拼图讲究,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大自然的风貌。齐瓦当最大的特点是图案式生活画,它取自自然,都以图案的方式展示自然,有些画面比较抽象。如树木纹的树枝笔直,成双对称,这在现实中是没有的。除此以外,太阳纹、云纹、兽纹、箭纹等也常常采用写意的手法融入瓦当。齐瓦当的纹路设计既有现实也有神话,它把抽象与具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图案瓦当不同,文字瓦当则更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与追求,齐瓦当从现在发现的文字瓦当主要有“大齐”、“千秋”、“延年”、“千秋万岁”、“永泰无疆”、“安乐无极”等。由于瓦当面积较小,多数是将文字分开印制,排列成句,所以我们见到的多是单字、二字的半规瓦和排有四字、多字的圆瓦当。
四、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莲花纹成为瓦当最普通的一种纹饰,早期的莲花纹突起,多双瓣,晚期较低平,单瓣居多,到五代时莲瓣变为长条状,与菊花的花瓣相似。唐代莲花瓦当除在黄河流域发现外,在新疆的一些地方与云南南诏遗址中也有发现,文字瓦当到隋唐时期基本绝迹,只有长安保庆寺等遗存一些。
唐代的瓦当主要有三种。即灰瓦当、黑瓦当、和琉璃瓦当三种。灰瓦当较为松疏,用于一般民宅,黑瓦当质地坚硬,经过打磨,瓦面光滑,多用在宫殿和寺庙上。琉璃瓦为彩色,特殊材料制作,装饰性强,美观华丽,多用于皇家宫殿,唐朝的大明宫、太极殿、兴庆宫等均为琉璃瓦当。琉璃瓦当多为黄绿蓝色为主,唐朝重要建筑上除用琉璃瓦当外,常在屋顶用叠瓦脊和鸱尾,除此以外,还制作木瓦当外涂油漆,用铜镂空做瓦当。以显豪华气派。
唐代建筑的屋顶坡度较缓,屋顶曲线适度,较重要的建筑都用颜色鲜明的筒瓦,在屋脊上还配上不同颜色的瓦件,彰显屋顶的轮廓,再加上雄伟的斗拱,深远的出檐,素雅的外墙粉饰,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贵富丽的形象。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繁华的时期,其佛教建筑在六朝的基础上,吸收西来的佛教装饰艺术,结合中国的建筑特色,形成了宫殿式寺庙风格,这一时期的莲花纹、狮子纹瓦当相当流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隋代遗址发现的莲纹瓦当为全幅莲荷图,该瓦当纹饰简洁,筋络流畅,体现了隋代自然古朴的艺术风格。在唐遗址中发现的双弦瓦当为八瓣莲花,中心有七颗莲实,花瓣与边轮之间连珠与弦纹各一道,就装饰手法而言,注意了疏密、点线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隋唐佛教兴盛和寺院建筑的繁荣。唐中期,瓦当中的莲瓣翘卷短壮,无居簇感,无论是单双瓣,还是叠扣瓣,均饰有连珠纹,有些连珠纹内又置上弦纹,使瓦当的纹饰更具层次性。而同期佛教中的忍冬、菩提、宝相花形成了隋唐瓦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忍冬纹又称卷草纹,多饰波谷状,象征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旺盛生命力。
隋唐曾经辉煌一时,宗教建筑与纹饰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荡然无存,今天我们只能通过遗留下来的瓦当领略当年寺庙的煊赫华丽,尽管隋唐的瓦当艺术不能与秦汉比美,但具有时代特色的莲花、兽纹为主的瓦当艺术的确立,以及后来龙凤纹瓦当的推出,足以证明隋唐时期的瓦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