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广场的大厅入门两侧新陈列出两幅油画《让我们为胜利欢呼》和《蓝色幽梦》。由上海青年女画家张忆周根据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和《剧院魅影》创作的这两幅画,成为文化广场一道全新文化风景线的同时,其长期面对大众的“免费”姿态也让许多人重新思考起有关城市公共艺术的命题。
上海公共艺术“比例”低
何谓公共艺术?专家指出,公共艺术的概念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从表面艺术来看,是指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艺术品以及公共设施。按图索骥,上海人民广场一号线地铁附近的老上海风情街算是一个公共艺术场所:昏黄色的灯光下,旧时代壹路电车正在驶近,背景是一幅三十年代的上海老照片,附近是穿着旗袍长衫的男女老幼,地上还仿造了一段轨道,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的30年代。
上海大剧院画廊总裁俞 璐告诉记者,这几年的上海公共艺术有了很大进步,在浦东世纪大道的大转盘——“日晷”雕塑让许多人印象深刻,此外地铁站有了一些浮雕,一些旅馆酒店和商务大楼内则有了更多的软装潢,但这样的艺术氛围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是有极大的距离。“让人们能沉浸在艺术氛围中的城市艺术装置、美术作品、壁画、雕塑与城市层出不穷的高楼大厦相比,比例实在是太少。”
公共艺术可成“文化名片”
和上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城市公共艺术的繁荣。业内人士指出,以著名的巴塞罗那为例,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和1880年的《裴塞拉案》奠定了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以及雕塑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也由此奠定了巴塞罗那艺术之城的基础。随后,“百分比艺术”登场,如美国各大城市的建筑,其中就有政府按照预算比例调拨的一部分资金。如今,公共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化建筑的历史,也因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名片”。
再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在上海文化广场的那两幅画上。《为我们的胜利欢呼》选取的是《悲惨世界》的一个街垒战胜利的场面,暖色调的画面自上而下是欢呼的人群,挥舞枪支,相互击掌庆祝胜利,动态各异,表情生动。深底色的画面在白色的硝烟升腾中,在飘扬的红旗招展下,洋溢着热烈的欢腾气氛。而另一幅画《蓝色幽梦》画面则是截然相反,在深蓝色的空间里远远近近伫立着古典的烛架,面具人划着船载着女主人公从一片柔美的雾海中缓缓驶来,弥漫着幽静神秘诡异的浪漫气息。尽管是针对文化广场演出特色的艺术创作,但因其在公共空间的展览,也是名副其实的公共艺术作品。
呼吁上海有更多公共艺术
因工作原因,俞瞡璐多年来在美国和中国两头“跑”,也目睹了公共艺术在美国城市以及中国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上海不缺世界一流的高楼,不缺历史性建筑,但上海的公共空间确实缺少了更多艺术细节的点缀。”在她看来,浦东有世纪大道的日晷,浦西有南京路上纪念五卅运动的大雕塑,都是属于上海城市的公共艺术佳作。“有的开发商以艺术来打知名度,如浦东的大拇指广场,但类似的公共艺术仍为数不多,已有的大都品位不高,布局不合理。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大堂挂一张国画了事。我们让世界的建筑师来上海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吸引世界的公共艺术的群体。也许,是到了呼唤以建筑法规与政策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时候了。”专家指出,把钱用在公共艺术上,除了美化城市生活外,更是对环境和对艺术的投资,也是对公民的美学教育与引导。当然,光投入钱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规划和指导,如建立成熟的美审程序、成立市民与专家共同组成的城市艺术委员会等,让公共艺术真正成为为市民所设、为市民所用的美学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