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民办博物馆需要制度的保障和约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15 09:50:27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上一期《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稿《海上藏家,海上“寻家”》的文章里提到收藏家想要创办民办博物馆的话题。我觉得首先要厘清概念,即到底怎样算是民办博物馆?然后才好说要怎样去发展它,再怎样去管理和约束它。

据我了解,在中国,凡是非国有博物馆,都被称为民办博物馆。这样一来,把行业类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都包括进去了。忽略了不同的博物馆本身的特征和性质,而以主办机构的性质替代之,我感觉,这样并不是很好的分类。有可能是为了便于管理和便于分配资源,但是显然会使得资源倾向国有的一方。把它们算成是民办博物馆的话,无形之中也可能会让分配给“民办”博物馆的资源倾向于它们。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国家向博物馆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各种资助首先被国有博物馆拿走一大部分之后,私人博物馆更要与其他被称为民办的“公家”的博物馆分享留给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和资助。当然,国有的博物馆以其规模和影响力获得更多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上述的模式下,私人博物馆很难得到发展,即使政策开始向民办博物馆有所倾斜,其中“私家”的也总是拧不过“公家”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还要去跟欧美的博物馆比较,说什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是民办的,好像就没什么意义了。诚然,大都会博物馆不是美国国家所有,所以当然是“民办”的,但是,别忘了,大都会的理事会成员几乎可以囊括纽约市的精英,甚至包括纽约市长。即使是“民办”的,其性质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仍然是对“公”的,因此它当然能获得市政厅在水电费和税收方面每年高额的优惠。

事实上,办得好的博物馆确实都能从门票等方面收回一大部分成本。但要说博物馆能不依靠政府和社会帮助而像一个企业一样独立生存,那是不可能的,它本质上还是非营利机构。所以,假设在制度和行政层面都缺乏保障,又缺少固定的资金来源,私人是办不出兼具研究、收藏、展示能力的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的。

完善的制度也能加强对博物馆的监督。在欧美,创办博物馆的动机往往是公众利益与个人私欲交织起来的,这很正常。法律也用减免税收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家或收藏家去办博物馆。因此,办博物馆就会有很多好处。比方说,为了免税而办博物馆或者捐藏品给博物馆,这个是最普遍的。而且,私人收藏变成博物馆藏品就不存在这部分财产的遗产税问题了,很多收藏家就办个基金会,然后把藏品捐给基金会,基金会则仍然由家族管理。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藏品不会流散,不会被不肖子孙糟蹋掉,一方面么就是这么多价值连城的名画不用交税就留给子孙了。还有,博物馆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去征集藏品,这也是很多收藏家或艺术品交易商钻空子的地方。之前也爆出很多丑闻说通过博物馆的名义买下打了折扣的艺术品,之后居然转手了。这样当然是非法的,就是因为非法所以曝光出来才被叫做丑闻。制度上,对博物馆的监管应包括藏品的进出。毕竟,如果一家博物馆归属于私人,那么不仅其发展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其运营也需要制度的约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