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起来,1996年夏天,著名的艺术杂志《十月》(October)第77期有关艺术史(art history)和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e study)的讨论,其原因可谓由来已久。艺术史家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l),在其《意图的模式》(Patterns of Intention)一书中,曾表达过他的“语言焦虑”。他认为,艺术品的历史解释是某种意义上处在艺术批评话语内的“特殊趣味”,艺术史是一种本质的批评话语。但是他发现,视觉艺术的旨趣虽然在于其视觉性,而艺术史家凭借语言(words)所进行的描述却天然地和视觉艺术作品之间容易错位。这种语言焦虑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现实的焦虑,它一直存在于艺术史本身的写作之中。巴克桑德尔在《艺术批评的语言》一文中写道:“除非将绘画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谈论,否则,很难就绘画本身大发宏论。我们可以将绘画与其他的绘画作品、艺术形式、当代艺术社会运动、当代的信仰或者当代的各种观念相联系来谈论它们。”
正是在这种“语言焦虑”和“现实焦虑”的缝隙中,语词与图像的关系被持续关注,新艺术史、视觉文化研究开始逐渐形成,并和艺术史学科之间产生了学术上的回应与张力。如果从词源上做个简单的考据,“视觉文化”一词最早是由艺术史学者阿尔珀斯(Svetlana Alpers)在1970年代首先提出。接着,1983年,阿尔珀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期间,发表了平生第一部重要著作,即《描绘的艺术:十七世纪的荷兰艺术》(The Art of Describing: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在书中,他借用巴克桑德尔1972年出版的《十五世纪意大利绘画与经验》(Painting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中“时代之眼”的概念,使用“视觉文化”一词,指称荷兰的绘画是“荷兰视觉文化”(Dutch visual culture),她考察了荷兰绘画与科学、制图学、光学之间的关系,声称自己所研究不是荷兰的艺术史,而是荷兰的视觉文化。在《描绘或叙事——一个关于写实再现的问题》(Describe or Narrate——A Problem in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一文中,阿尔珀斯再次思考了同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