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绘画的浸染让自己远离蝇头小利
与数学的缘分似乎在冥冥中注定。
虽然对文艺兴趣浓厚,但王元自觉天分不够,高考第一志愿他填报的全是电机、化工一类的工科专业。
考虑到数学是冷门,王元把它放进了报考志愿的替补队伍,没想到这个保底的选择让他最终走进浙江一所并不知名的高校——浙江英士大学数学系。因此整个大一,王元都在考虑重新参加高考,“转到工科去”。
王元19岁那年,英士大学并入浙江大学,老一辈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均多年执教于该校。
身体不太好、动手能力不强,王元决定一心一意研究数学,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数学研究之旅。
24岁时,因为与波兰数学家合作的两篇论文发表,王元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全国范围的“被宣传”,有中央媒体甚至用整版篇幅报道了这项诞生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化成果,这在当时的年轻人中绝无仅有。
相较于现在不少十佳少年、神童大学生,盛名之下顿觉飘飘然,王元当时并没有“一吹(捧)就晕了。”
“我不怕吹,因为心态成熟了,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很小的工作”。王元说,这正是得益于当年音乐和绘画的浸染,“那些深厚的意境使人净化,让人知道最高级的享受,不会再去贪图蝇头小利”。
多年后,在很多中学里演讲,面对充满激情和和梦想的青少年一代,王元常常深有感触地告诫,“中学时代一定要全面发展”。
回顾王元的道路,如果太重名利,就不会有此后长长一串华丽的成绩单。
1957年,他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证明了2+3(王元证明的2+3表示的是: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至多两个质数的乘积再加上至多3个质数的乘积——记者注),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
1973年,他与华罗庚联合证明的定理,受到国际学术界推崇,被称为华-王方法。
“当年全国宣传我的时候,我才20多岁,如果不是之后一直努力,现在80多岁了,你也不会来找我了。”这位见惯神童陨落的老人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