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当东方走近西方——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25 09:20:01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怡梦:外国设计师如何处理中国元素?

杭间:国外好的设计师替中国人做中国风的设计,会有很巧妙的转换,看上去是中国的,但并不是古代中国的翻版。比如“中华”汽车,它的标志和车型都是外国人设计的,既是主流车型,又很适合中国人用。还有伊夫·圣罗兰、皮尔·卡丹、迪奥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时装品牌,很多设计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他们能把古典与时尚结合得比较好。要赢得中国市场,就要对中国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所了解,以此来把握中国人的喜好。很多外国设计师对中国元素感兴趣,中国古典文学、图形、纹样、绘画他们都喜欢。多少有点猎奇的意味,这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像非洲木雕,长得又黑又怪,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来看,它完全不美,但因为我们民族没有这种艺术,所以会视之为“奇”。然而,好的设计师通过猎奇,会真正想去理解一个民族、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尊重了才会有好的设计。

怡梦:您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有何评价?

杭间:中国馆作为中国元素的标志性建筑是不错的,但作为一个馆来说并不适于使用,因为它本身的结构像个牌楼,是雕塑性建筑,而不是空间性的。永久使用的话,展览的空间会受到局限。它更像一个符号,但从文化上来说,这个符号也比较外在,对文化元素的处理方式应该更内敛。

怡梦:中国古典元素和传统民间元素哪一种更适合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哪一种令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容易“走出去”?

杭间:有的人在消费上倾向于奢侈化,那么融入中国古代宫廷元素的设计就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但这很危险,设计者融入得好,可以令作品显得富丽堂皇,否则就只是繁缛堆砌。民间元素的美学趣味亲切、清新,为大众所喜爱,但如果一味重复,照搬符号,不加以改造,就会显得单调。除了富丽的宫廷、朴拙的民间,还有蕴含古代知识分子高雅趣味的元素,包括水墨画、园林艺术等,它们应该是互补的,如果无论民间还是宫廷的元素都提取出精神的质素,就可以融会贯通。

能否“走出去”要看设计者的转换,仅限于表面化的呈现,都不行。现代性转换有一个参照系,设计者在很懂西方的基础上,把传统元素转换为适合于现代人口味、可用的产品。“五四”运动提出的近代化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性思潮始终以西方为参照系,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但必须先对以欧美为主体的现代设计理念、方法有很深的了解,再来做中国的设计,才能把中国推向世界,这样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性。

怡梦:您是否担心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因渗透西方理念而流失东方韵味?

杭间:短时期内也许会,但从长远来说不必杞人忧天,我们写汉字,说汉语,学习了西方,就做不回中国人了吗?中国文化在我们的语言中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基因。而且,并不是说只有用西方的方法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性,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必区分他的创作方式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譬如服装设计,西方是立体裁剪,东方是披挂裁剪,以平面为主,20世纪它们为人类所共有,技术上是不分东西的。在设计理念上,东方比较委婉,注重装饰性,西方很直接,追求功能性。比如一件衣服,东方设计师为了美观,会绣上一朵牡丹、一条龙,西方设计师为了舒适,会做得很符合人体结构。

怡梦:以东方理念设计的作品和西方理念融入东方元素的作品,哪个更中国?

杭间:这个不好区分,具体还要看设计师的才气。而且很中国的设计未必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反之亦然。纽约世贸大厦倒塌以后,“9·11”纪念碑是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华盛顿广场上的越战纪念碑也是中国设计师设计的。未来,创作者和作品的民族、国籍的分野可以慢慢淡化,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