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当东方走近西方——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25 09:20:01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是设计者在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表述建构着海外市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他者的中国印象左右了我们对最终输出产品形态的选择?作为中国设计师,似乎更期待前者的实现。然而,设计者置身于传统与流行、本土与海外的风口浪尖,能否坚守中国的审美趣味?从工具理性的独木舟登上消费主义的豪华邮轮,还能否在市场中找到知音?杭间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今年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策展人,杭间把传统儒家理念“仁”直接以汉语拼音REN的形式设定为展览的主题,又以Good Design的Good这一西语中几乎万能的词汇来定义REN,这一智慧的传播方式源于策划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因为“好的设计”总会被理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


怡梦:新世纪伊始,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电影、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创作者都偏爱中国风元素,艺术设计领域的情况如何?

杭间:以平面设计为例,2004年,我应李嘉诚基金会之邀到汕头大学筹建设计学院,以此为契机,在汕头大学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学者举办了“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研讨会及展览。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会议在冬天召开,借松、竹、梅比喻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探讨如何把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有相当好的作品问世。那是中国设计界第一次自觉地尝试在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的主题是“和而不同——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意在提倡设计者以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创作。2007年,上海设计艺术大展的主题“家——从传统到现代”,是关于中国的家这一概念的设计展。2008年奥运会在设计界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印、祥云图案、服装以及招贴设计等都融入了中国元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追求设计本土化是设计界的普遍共识。

怡梦:您如何定义设计领域的中国风作品?

杭间:这几年虽然我们有意识地追求本土设计,但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年轻设计师对中国风理解不够深入,仅仅把中国元素作为符号,以图解的方式呈现,比如有人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剪纸元素,把民间剪纸图案原封不动地贴到衣服上。真正好的本土化设计其实非常巧妙,并不是传统的照搬,或外在的挪用。现代设计里的本土元素、东方文化应该是精神性的,而不仅仅是再现龙、凤、牡丹等图形。

以旗袍的演变为例,现在很多旗袍设计是不美的,比如开衩很高,绣很多图案,夸大了糟粕,淹没了精华。其实旗袍是满族服装经过与西式融合、依照女性形体美改造而成。抗战时期提倡简朴,旗袍样式简洁、面料朴素,但依然很大气。今天的旗袍有两种,一种是百货公司礼仪小姐穿的,很表面化、形式化;一种是经过现代性转换,借用西方立体裁剪使之更合体,在面料选择上更考究,从形态表现上仍是中国旗袍的元素,这种呈现比较深入。再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一个圆,中间是方孔,上下各一条竖线,既像中国的“中”字,又像中国古代的铜钱,既容易传播,又很中国化。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