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乱相的根源所在
散文家、中国作协前党组副书记王巨才批评某些评论家:表面上好像永远都在讲真话,其实是见风使舵,转来转去,任何时候都在为个人谋取名和利。他们结成帮派,在小圈子里团成一团,在批评界兴风作浪,使文艺批评事业蒙羞,使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受损。只有彻底整顿这种“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市侩气,摒弃“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庸俗气,清除“圈子批评”的歪风邪气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恶果,才能重建批评的信誉和权威。
报告文学理论家田珍颖指出:相当一批评论家已经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毫不犹豫地脱去知识分子的袍子,争着一起去弄钱。他们没有为国家和民族承担的宏大目标,不学习,不担当,不忧患,无气节,无操守,无力量,浮浮躁躁,浑浑噩噩,应该向他们大喝一声:“回归真正批评,双肩担起道义”。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也谈到“责任感的缺失”问题,他指出: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合谋,对民族的核心价值乃至核心利益形成了重重包围,因此要做到有所持守谈何容易?具体到文艺,其内容、情趣、风格必须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质,要做到当然不容易,但这正是文艺创作和批评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兆胜的观点稍有不同,他认为就整体的文艺批评而言比较复杂,不宜单向考虑问题,至少有4个因素导致了今天的批评困境:一是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在奔向金钱的狂欢中,整个文学都已被边缘化,批评更难以进入公众的视野;二是文学和批评走低,作家和批评家没有做到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有的见解还不如普通百姓,读者当然就不再买账了;三是产生了批评利益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把各方捆绑在一根藤上,谁不说好话就会被分离;四是文艺研究和文艺规律渐行渐远,批评丧失了文学性和审美,连业界自身也不再关注。
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立三也认为,批评乱相的根源在于一些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美学原则的领悟,缺乏对改革开放精神的理解,不了解今天社会发展的新状况,不研究当下文学创作的新实践和新规律,还在沿用旧的思维模式,要求文艺沿着旧的轨道前行,遂导致文艺创作脱离生活,文艺批评脱离文艺创作。因此,他呼吁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建立起科学、严肃、正派、健康的批评体系。
乱相治理的前景
文艺是社会的晴雨表。文艺批评的根本任务,是代表社会读者中的最先进部分,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社会,理解文艺创作,提升审美品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素质。批评家的职能,是用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创作实践,找出创作现状和目标的差距,加以引导,而不能迎合落后的审美取向,更不能沦落为资本、利润和某些利益集团的工具。
批评亦是关乎一个社会发展前进不可或缺的方面。批评家的思想、见识、审美的高度,亦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高度。在金钱试图吞没整个天地人心的时刻,全体文化界都应该团结起来,勇于捍卫文艺批评的权利。
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任何社会转型期中,都曾发生过价值观混乱、是非美丑善恶交锋与错位的局面,要廓清天空中的阴霾,文艺和文艺批评可担大任。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绩与问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因此就更加需要尖锐的、战斗的、民主的、前进的批评——任重而道远,唯有努力前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