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改革
引进西方美术教育中的写实主义,以写实来改变中国绘画的局面和精神,也是辛亥时期有理想的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们的共同诉求。
1911年,李叔同完成西画学业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杭州的油画启蒙教学活动。李叔同的教学,先从静物、石膏写生开始;1914年增加了人体写生,这在中国艺术史上尚属首次。之外,他还带领学生到室外写生。西湖成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艺术专业学生们写生的天堂。而学校为了学生们写生,还在西湖专门准备了两条船。丰子恺、潘天寿等艺术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叔同的教学,第一次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奠定了实物写生、真人模特写生的地位。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技术,从李叔同开始,有了另一条写生的道路。
当李叔同在杭州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上海图画专门学校在刘海粟主导下,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进行狂飙突进式的改革。刘海粟首创男女同校,创办中国第一本专业美术杂志,开展大规模外出写生。在刘海粟的一系列改革下,图画学校迸发出新兴能量和活力。之后,刘海粟在写生课堂大胆启用裸体女模特,引起举城轰动。写生教室被流氓捣毁,刘海粟因此也遭到军阀统帅孙传芳的通缉。但面对强权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刘海粟坚守学校,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办校诺言,坚守自己宣传艺术的责任。
中西融合与碰撞
沿着近代海派画家和岭南画派的路径,20世纪中国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
传统型是指活跃在北京地区的京派画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画家。其中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样的大师级画家。他们反对摹古泥古,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高峰。
融合型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除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外,还包括刘奎龄、刘海粟、徐悲鸿、蒋兆和、朱屺瞻、丁衍庸、李可染等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徐悲鸿学派。
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美术,积极参加革新中国画的运动。他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将惟妙惟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融形似与墨趣于一体。以徐悲鸿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主张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画家群体,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主干。
顺着中西融和这条路,林风眠、吴冠中等已不囿于传统中国画的模式与笔墨技法。他们将西画的色彩、透视、造型等更加广泛地运用。尽管他们仍旧使用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工具,如水墨和色彩,但他们追求的是强烈形式表达和个人语言。这引发了吴冠中后来的“笔墨等于零”和“形式美”的争论。作为民国最高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院长的林风眠,倡议“调和中西艺术,创立时代艺术”。他以艺术改造人生、艺术改造社会为己任,曾梦想着西湖成为中国的佛罗伦萨,成为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