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在自省中成长——对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守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5 09:55:55 | 文章来源: 世界艺术

时至2010年,后现代主义已将一套更为多义的坐标系统纳入日见式微的现代性背景中,在消除、解构、重构的游戏中激发出更多元的可能性,艺术亦以新的准则以及新的体验和观看方式存在着。拥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水彩艺术,也应该顺应社会和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更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我将提出个人对当代中国水彩画艺术现状的一点思考与大家共勉。水彩画自从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被引入中国,迄今已逾百年。诚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水彩画教育得以进一步推广普及,我国的水彩画创作队伍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而频繁的水彩画展和艺术研讨会也促进了该画种的发展。中国的水彩界开始思考了,有了讨论的可能性和提升的空间。但是,在肯定中国水彩艺术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以自省的态度正视那些阻滞其健康发展的种种问题,因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因此,更真诚和理性地回望、外观与前瞻是非常必要的。当“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水彩界对当代中国的种种艺术现象可谓波澜不惊,不论是“新生代艺术”、“政治波普”、“方案艺术”或“纯文本艺术”,都仿佛拂动不了水彩艺术平静的水面。对此,我们或可说自己不随波逐流,但如果我们有说真话的勇气:水彩艺术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关注的问题有限,也就鲜得到艺术界和评论界的关注。而究其根本原因,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使然。

首先,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观的陈旧与狭隘成为阻碍水彩艺术发展的瓶颈。长久以来,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水彩画表达很局限,缺乏力量。其实,问题不在于水彩这一画种或媒材的特点,而应归咎于从事水彩艺术的人艺术观念的滞后和表达的无力。谈及水彩画的定义,很多水彩画家还将其局限于透明、轻快、水性的材料属性范围内,限于传统的纸上作品,仿佛不体现这类水彩材料的特点就不是好的作品,以绘画材料的部分物理属性限定了主体意识的自由表现。我认同康定斯基的话:“以精神价值寻求物质形式。物质是一种仓库,精神从中为自身选择必要的成分,就像一个厨师要做的。”材料无非是主观表达的工具,何以成为评判艺术表现力的标准呢?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到“大美术”之中,不以画种、媒材为限,因为这种画地为牢的做法是悲哀且危险的。由此,我不得不再次提到水彩界“技法先行”的痼疾。目前,还有很多水彩画家以“高妙娴熟”的技法为追求目标、审美评判标准和立世存身的保障,最终使得作品在本质上与“人”无关,与思想无关,与艺术无关,直接导致了艺术感染力苍白,作品内容空洞,偏离艺术的本质,缺少真诚和灵魂,根本无法触动观者的心灵。有些画家的摄影设备堪比专业摄影家,他们猎奇性地拍了些可以入画的场景后,便关起门来造车,用投影仪打在画纸上描摹、制作,在照片和图像的辅助下,造出所谓来源于生活的工匠式成品。高更曾提醒人们摄影会让艺术家失去其“本能”甚至“想象力”,导致他们“误入歧途”1 正因为很多艺术家对图像如此依赖,那些模式化、模仿性、技术性、满足于一般化表达的作品之所以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自然就会造成艺术家个体的缺席和作品个性与原创性的缺失。加之部分画家对市场需求、展览评委的审美趣味、媚俗潮流的迎合服从和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很多流于表面效果、艺术性和主观感受匮乏的作品反而成为当前水彩创作的主流。在艺术表现层面,很多人没有根本地解决造型能力、色彩关系等基本问题就沉迷于追求技巧和风格。这种浮躁的心理对他们未来艺术之路的发展贻害甚大。艺术家追求表面文章,基本功不过硬的现象从历届水彩画的综合和单项展事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对此,我想有些占有“所谓”学术地位的知名画家首先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反思自己对年轻画家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追朔到水彩画被引入我国之初,当时的一些水彩画家在表现上就较为苍白,缺少基本功的训练,而这一历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根本的解决。另外,尽管“技术”得到普遍的重视,水彩画家们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对艺术表达途径的思考却浅尝辄止,使得我国的水彩艺术仍基本延续着欧洲18、19世纪的面貌,甚至在对水彩艺术魅力的表现上还不及前人。这也源于画家对个人艺术中存在的问题缺少自知与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这些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解决画面问题的能力。在无限的拷贝与复制中,在对样板和规则的膜拜中,逐渐失去了真实表达的能力与勇气,留自身越来越远,也偏离了艺术的真谛。鲍桑葵提出“使情成体”说,苏姗•朗格提出了“符号传达”说,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些观点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缺少特殊的形式创造活动。创造来源于观念和意识。只有通过精神渗透到物质世界,才能令艺术表达多样和深入,富有“营养”。提到创作,对“写生”的理解和态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写生是对自然、对生命、对人与景存在状态的感悟和写照。只有建立正确的写生观念,深入思考写生的目的和方式,写生才真正对个人的创作具有意义。有些画家的写生,以不变应万变,以流畅娴熟、千画一面的手法再现一切景物。在一些盲目、初级、无针对性的集体写生行动中,很多人蜻蜓点水般在风景中一走而过,完全没有感情的介入,这样只能产生大批样式化的俗美作品,如此延续下去不知会贻害多少人。所幸,还很多画家信徒般地数十年如一日,怀着对一个地域的人民与景物的深厚感情和依恋,虔诚地画着画。即便他们的作品不够华丽,质朴、青涩,我想,他们内心的情节也会因真诚而打动欣赏者的。所以,我们要呼唤那些观念性的、情感性的、探索性的、触动人心灵的生动作品,以内容和艺术语言的生动取代笔法、技巧的伪生动,真正实现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从而体现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创造。以画家的智慧填补躁动世界的种种缺陷和沟壑,以艺术化的语言表现艺术家“个人的”真实世界,映射出心灵之光。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