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文艺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09 08:49:25 | 文章来源: 文艺报

 

人们对新媒体文艺、新的审美现象所保持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也阻碍着文艺教育直面文艺现实。传统文艺功能单一,生存环境相对单纯,远离商业和广告,很少商业化的运作,追求一种静观、虚静的审美情趣,或精神陶冶、社会教化的文艺效果。而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面对创意产业潮流、数字化生存状况,文艺与商业、利润、市场日益盘根错节,文艺与传媒的炒作、策划、包装,与资本运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息息相关,读图、读屏蔚为潮流,文字思维与图像思维、影音思维碰撞融会。无视文艺生态的新变化、文艺生活的新特点,文艺教育势必显得迂腐、老套,失却应有的锋芒和敏锐。

同时,当代文艺也并没有因为大众传媒的兴盛、网络传播的蛛网蔓延而全部平面化、平庸化。相反,当代文艺呈现出了多元共生、立体伸展的格局,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文艺、崇扬精神性的纯文学、为市民青睐的大众文化、能够给演艺机构带来滚滚财源的商业文艺一起葳蕤,相互影响。文艺的百花园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今天的文艺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当代文艺发展的多元共生状况,对当代文艺交织缠绕的复杂关系有深入理解才可能切中文艺发展的命脉,因势利导,发挥教育的建设性功能,使文艺教育具有时代气息,得到不断推进。相反,如果我们的文艺教育充满偏见,抱残守缺,视野狭隘,孤陋寡闻,对当代文艺状况所知甚少,仅仅站在自己庭院一隅,囿于僵化的思维,对当代文艺横加批判,势必使文艺教育视野狭隘、固守古典,成为多余的孤芳自赏。

在今天的文艺教育中,还应处理好文艺的新景观和老传统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读屏文化、读图文化更为感性、平易,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客观上利于文化的普及,有助于促成审美和艺术的共享,显示了草根文化、民主参与型文化的新征候。新媒体文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传播技术、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技术支撑,具有着鲜明的高科技色质,与传统的诗文迥乎不同。但另一方面,人类早期生活中产生的舞蹈、神话、歌谣和古代社会中长期兴盛的诗歌、戏剧、曲艺,现代以来异军突起的小说、影视,乃至当代方兴未艾的电子游戏、DV短片、博客、播客、手机短信等无疑都有着割不断的“家族相似性”,显示出了人类文艺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影视剧、电子游戏的内里,显然不难发现古代戏剧、舞蹈的古老基因,而电视散文、网络文学、手机短信则堪称是文学在电子传媒和数字技术时代的变体,它们拥有许多传统文学没有的新特点,但并没有改变文学的天性。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读屏”时代,文学的边缘化毋庸讳避,昔日为文学主宰的文艺蛋糕正在被影视剧、网络DV、电子游戏、选秀节目、街舞等无情分割。文学的严重边缘化虽使文学退居二线,但文学的深层影响依然不容忽视,文学所昭显的诗性情怀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依然不可舍弃。高科技时代、工具理性、量化管理的社会生活客观上要求高情感的文艺作为润滑剂、清毒剂,软化冷冰冰的科技“血管”,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需要诗性的文学艺术为疲于奔命的现代人解压,远离大地和自然的“蜗居”人生需要纯美的文学为人的心灵世界滋养一片绿洲。因此,当代文艺发展必须处理好新潮与传统的关系,处理好新媒体与老追求的关系。在为新媒体文艺称奇叫好的同时,也更应关注它是否做到了将高科技与文学精神、审美情怀、人生关怀有机结合。防止盲目趋新,“娱乐至死”。当代文艺教育也要克服传统与时尚势不两立的成见,防止文艺教育中传统与新潮的断裂。

大众传媒的狂轰滥炸,赛博空间信息垃圾的充斥,丰富驳杂、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涌荡也对文艺生态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当代文艺教育还应站在时代文化的潮头,挥舞文化批判的旗帜,激浊扬清,因势利导,不断优化人类的精神家园。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