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能否成为曲艺传承新途径
作者:吴金宝
河南是曲艺大省,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曲种繁多、名家辈出,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历史上中国曲艺的生成、发展和繁荣都与河南曲艺有着密切联系。而南阳享有“书山曲海”之称,地方曲种之多、代表人物之多、传统曲目之多、曲艺演员民间艺人之多,曲艺作者曲艺新作之多又为全省前列。但是,当前我国曲艺发展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特别是规模影响小的曲种,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更弱,流失速度更快。目前,原生态的南阳曲艺已经趋于衰亡,但其中蕴含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结合教学,在曲艺传承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院校曲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青年观众的阵地。随着国家对曲艺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逐渐重视,曲艺进入高校及中小学课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恢复了苏州评弹艺术学校,建立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部分省市艺术学校都开设有曲艺专业。曲艺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和逐步拓展的过程。南阳师院同样把抢救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先后将戏曲、汉代音乐文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2007年,又让河南曲艺走进课堂,组织了教材、教学大纲、教法、考试大纲、考试题库等一整套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
在曲艺进课堂的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总结起来,是开设了“三课”,做到了“四统一”。
首先,一般在一年级开设的集体课教学,是一种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学校精心设计实施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掌握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大调曲、板头曲的演唱(奏)风格及地方方言特征。其次,在集体课的基础上,一般在二年级开设小组课,通过考核选拔,将喜爱曲艺艺术、有一定表演基础、专业比较强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教学。小组课每组6-8人,先考核再分组,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根据学生的进度和程度重新调整组别,重点是解决以情带声、字正腔圆、风格韵味、唱奏结合等问题。最后,实践课贯穿大学本科的整个学习过程。理论必须要和实践相结合,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理论及曲艺演唱(奏)的风格,有了一定的表演能力之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在舞台上展示技能,使学生热爱曲艺艺术,并唤起自身的表演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在教学及课程设置过程中,学校坚持四个“统一”。一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论课程由音乐学院的教授专家讲授,艺术实践则是聘请老艺人及名家、名流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学生们在学习曲艺的过程中,走上舞台,亲身感受,了解曲艺。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特色教学过程中,学校首先让学生看曲艺名家的演唱,把南阳境内的老艺人,曲艺工作者、老艺术家请进课堂,选出优秀的经典段子亲自教给学生。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则在声音位置、气息共鸣、演奏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重点把关。激发学生从兴趣出发,多看、多听、多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形象比喻法、情感带动法、借鉴吸收法、体态动感法等教学手段,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使曲艺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三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在课堂上,学校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技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实用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曲艺基础知识,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修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及发展创新的关系。在课外,学校为学生的各类活动定指导教师、定活动场所、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使曲艺活动有组织保障和艺术实践的场所,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四是校内与校外的统一。艺术实践是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舞台,也是检验校内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2010年6月,南阳师院创作表演的南阳大调曲子《雪中红梅》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提名奖”,这是本届大赛中全国唯一的一支大学生代表队。2011年,《雪中红梅》又走进了北京,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主办的“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曲艺专场晚会”。另外,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非遗日”宣传活动、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曲艺作品大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把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统一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走近曲艺、了解曲艺、喜欢曲艺。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的重任。
通过特色教学的实践积累,南阳师院在曲艺保护与传承方面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也越来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9年8月,南阳师院吴金宝教授申报的全国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被批准立项。该数据库将河南曲艺的文字、音像资料和老艺人采访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存储,利用数字化采集、管理系统,形成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数据库。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剧团说唱团、学校和科研单位演出和研究提供数据信息帮助。目前,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已收集曲艺电子图书6000多册,电子曲艺论文2400多篇,全国曲艺种类电子资料300万字,曲艺电子图片1600多幅。
2009年8月30日在南阳师院挂牌的“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是文化部在全国建设的九大民间研究基地之一,汇集了一批校内外曲艺研究专家和学者,成为集研究、保护、传承为一体的教学研究机构。基地本着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原则,以曲艺史、明清俗曲、曲艺音乐、曲艺的保护传承与教学和相关的学术研究为发展方向。2010年6月11日,河南省文化厅又将南阳师院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2009年10月“戏剧戏曲学科”(含曲艺专业)被南阳师院批准为重点学科。借助“中原曲艺研究基地”的建设,一批国内曲艺研究专家和校内人才,潜心曲艺研究,培养曲艺人才,做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010年3月,南阳师院又开设了“影响与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论坛”,目前已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讲座13场,听众达8000多人次,在学校掀起了一股非遗研究热潮,吸引了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并积极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教学工作中来。
正如南阳师院院长石恒真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上所强调的:“办特色院校,走特色教学之路。高校曲艺特色课程的实质,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具有‘种子’的意义。”过去老艺人都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南阳师院现在的传授模式,每堂课是一个班,每周课是一个年级,加之南阳师院音乐学院是全国招生,不局限于河南省,而高师的毕业生,将奔赴中学或小学担任本专业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能通过对学生的反复传授,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扩展,使我们的民族曲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作者为河南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