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5月31日电(记者刘云伶、王宁)“我在家,不是摆弄芭比娃娃,也不是上游戏网站,而是拿起笔在奥数题上比比画画。啊,压力好大。”这是前不久南京市某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跟妈妈为奥数争执后一蹴而就的小诗。
跟风报培训班、给孩子定考试指标、盲目送孩子进名校……提及家庭教育,太原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说,诸多违背孩子意愿和兴趣的逼迫式教育行为,实为家长的功利化心理作祟,短期内或可有效,长远看不但会造成孩子过大的身心压力,更会扼杀孩子的潜力。
“很多家长呼吁学校给学生减负,实际上,学生身上的很大一部分负担来自家长。”马兆兴告诉记者,2009年9月起,太原市所有小学实行每周三“无作业”。两周后,他们进行了一次调查,虽然各学校落实很得力,但出现了一大难题:周三没有作业后,这个“领地”被许多家长侵占,在这一天给孩子们布置了更多家庭作业,或增加补习班课程。
“逼迫孩子上学习班、培训班,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体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可取。”马兆兴说,一个民办培训学校校长曾做过调查,学生报考艺术培训班,仅对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帮助,三分之二的学生不仅没效果,反倒起了副作用。
“孩子自我兴趣的发现,若能得到家长支持和培养,要比家长们给报多少个艺术培训班强。”马兆兴说,孩子兴趣得到家长重视,不但可就此开辟成才之路,更有益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