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偏向名校 乡村学校缺少资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2 09:10:56 |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3月27日,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门头沟大峪中学落下帷幕。这届比赛,北京市共有27万青少年参赛,经过学校、区县筛选,初评作品达到1532项,其中167项精品进入最终决赛。经过两天的展示和答辩,最后的结果与往年类似:夺得一、二等奖的作品绝大多数来自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八十中学等知名学校。

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青少年科技盛会,这一大赛创办30多年来共吸引上千万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有极广的覆盖面。可是翻开本届大赛决赛秩序册,就像是一个北京市各区县重点中学的名录,不仅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等区代表队大都被名校垄断,就连通州、顺义、怀柔等郊区县代表队也差不多都是区内的示范校,普通中学很少见,乡镇、山区学校更是少数。

参加观摩的平谷区一乡镇中学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除了三年前自己所在学校学生作品获过一次奖外,这几年的作品都没能进入决赛,更不用说获奖。

这位老师觉得有些不太公平:一是好学校招收了许多优质生源,其中很多是在科学创造、科技制作方面有天分的学生;二是从硬件上来说,我们这类学校在科技教育投入上与好中学没法比,经费太少,学生学习的机会也少。

其实,这位老师所说的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差异,有些方面可以用“天上地下”来形容。一些名校各类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先进,不仅校内有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课外还有专业科研人员指点。此外,充足的教育和活动经费,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甚至一些小学也有自己的科技馆。相比之下,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这些机会,老师的培训机会也少。

对于这种差别和由此带来的课外科技竞赛中的“一头倒”现象,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没有回避,他承认全市的科技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北京市的一些名校确实占有许多资源,有些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多,不仅有专家指导,学生还能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实验室进行实验。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