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深十余年,陈吉筠教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但在探索教育模式的道路上,她的成就感却越来越强。她告诉记者:“最喜欢听到孩子们朗朗的书声,看到他们脸上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快乐地在操场上玩耍,学会分享,或者是爸爸妈妈表扬他们在家里的表现很好……”也正是这些,鼓舞着她更加优化、系统化地做好教育探索。
关注社会探索教育理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吉筠出生于江苏书香门第。在家里,她的哥哥姐姐都是大学生,排行最小的她也雄心勃勃要上大学,而大学梦想却因为文革的到来而破灭了。初中毕业后,16岁的她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面对这份早来的人生职业,陈吉筠说,娃娃老师并不好当。因为爱思索,教书的工作让她当成一门学问去专研。
她不断地对教学业务进行钻研,不光停留在学科水平的提升,而是开始注重学生德行发展以及智力开发上。“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不能为社会制造一个次品。”十多年的教育积累以及一位母亲的亲身体会,陈吉筠认为,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几个方面:一是德行教育;二是早期教育,三就是能力教育。她一边进行教育实践,一边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进修学习。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儿童行为心理学等,从理论和实践诸方面不断提高自己,探索一条教育的最佳道路。也因此,她先后荣获了省、市以及学校的各种教育荣誉。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陈吉筠就发现了独生子女现象萌生的问题——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难教。当时,她总结出: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却独立能力很差,这对矛盾体现在从心理上是要求独立,而行为上却很依赖。为此,她通过中队活动课,设计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金色童年,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修正。
通过举办全班的礼仪比赛,让从前在班里的邋遢大王,改头换面成为整洁端庄、温文尔雅的好学生。“并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成人不教。”她通过烹饪比赛、野炊活动等,把孩子们分组进行比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也为写作文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孩子们在毕业后依旧念道:“小学的记忆是难忘和最开心的!”这最让她感到开心。
南下寻梦投身课外辅导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南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陈吉筠在积累了二十多年丰富的教育经验后,带着梦想来到了深圳投身教育事业。“深圳在我的认识中是人才来的地方,要有本事的人才能呆的地方!”
原以为来到被标榜为贵族学校的民办机构可以进行更多的教育探索,然而过于商业化、指令化的教学运转,让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坚持了不到一年时间,她毅然选择投身课外辅导教育的行列。深圳快速的生活节奏,很多知识分子家庭里,父母均要忙于工作、创业,而孩子的功课辅导以及照顾成为了社会需要。课外辅导的渐渐流行,让陈吉筠找到了一个探索现代都市教育理念的空间和领域。
“服务不能离开教书育人,通过服务的形式来做教育。”这是她的理念,通过为小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课外辅导,包括“诊断病情”,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药方”,针对学习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治病”,按照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施具体教学,切实提高学习成绩,陈吉筠创办的机构招收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在对现代都市的孩子课外辅导过程中,陈吉筠感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出现障碍,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没有德行教育。如何能改变孩子们的现状?陈吉筠开始研究把传统国学经典引入教育。
探索早教推广国学经典
“过去,老人们会说,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现在这个理在哪里可以学到?”陈吉筠认为,在国学经典当中能让孩子们学习到这些做人的道理。这个教育可以提到学前儿童,要把教育从早期教育开始抓起。
在学生家长的需求驱使下,她办起了国学经典娃娃班。2006年,她把弟子规引入到幼儿学生教学当中;2008年,她办了幼儿中英文经典诵读班。
“在孩子最能够记忆的时候,给他们输送最好的养分,但强调尊重生命个体特征。”陈吉筠的早教理念以国学经典为主,以西方多元化智能潜力开发为辅,不主张填鸭式灌输的方式,在孩子的八大智能的敏感期给予适时的开发。
孩子越教越小,但是陈吉筠的成就感却是与日俱增。孩子们上了小学后在学校表现的反馈,更加证实了她的教育理念探索计划的正确性,鼓舞她更加优化、系统化地做好这方面的教育探索。
陈吉筠还有更多的人生目标想要实现,这些都和教育息息相关:办一所传统国学和现代西方多元智能开发的结合的现代化幼儿园;办一所养正学校;办一所女子文化学校,把教育延伸至家庭成员当中,在教育实践道路上能走的更远更好。
本栏撰文 深圳商报记者
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