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的借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1-17 09:02:31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建国至今不过二百多年,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熔铸的移民国家,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理念,使得美国的社会责任教育取得很大成效。考察他们的一些成功做法,对于我们具有良好的启示。

国家精神: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资源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时,总是将“国家至上”的理念摆在突出位置。这种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容易升华为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比如,美国的中学、大学普遍开设“社会研究”课程,鼓吹美国青少年有责任为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而奋斗。一项调查也显示,在欧美18个发达国家中,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最有认同感,也最愿意为保卫他们的国家而战斗。

在美国,这种“国家至上”的理念,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更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教育资源。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在许多教改方案中都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美国大学生在入学前都要进行所谓的“忠诚宣誓”,将履行和遵守《独立宣言》和宪章阐述的各项原则视为天职。外国移民入籍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通过有关美国历史、社会、风俗、法律的考试,并在星条旗前进行入籍宣誓。

实践哲学:指导美国社会责任教育

美国奉行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其社会责任教育在内容方面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道德观念的体认,培养社会责任感。所谓课外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二是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校园社团和体育活动;三是学校有组织开展的校庆、国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全校性的集体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为他人负责的协作态度,成为了社会责任教育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美国政府和美国学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工作,甚至不惜巨资支持。一些学校甚至把从事社区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些企业也把它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重要标准。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美国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的26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九百万全日制雇员。

隐性课程:美国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并不能据此认为美国没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宣传。恰恰相反,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通过所谓的“公民教育”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教育的各个环节。美国教育行政部门就曾明确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而培养这样的公民,绝不是专门设置一两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必须通过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营造全面育人的氛围,做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全面渗透。

正因为此,在美国学校里,除了极少数正式、通用的显性课程之外,还存在很多非正式、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意指在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寓教育于“无形”,是美国学校社会责任教育中最大的亮点。在中小学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学生们每天的课程都是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的。学校里凡举行全校性的活动,第一个议程总是全场起立奏(唱)国歌。美国就是这样通过隐性课程在学校生活中渗透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的。

社会参与:责任教育的路径选择

美国对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不仅局限在学校的校园里,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和社会公共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孔不入的教育渗透。

只要略微翻看一下美国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每逢重大关键的历史时期,美国政府都会通过大众传媒宣扬国家意志来唤起广大民众的热情,或是转移注意力,或是统一思想和行动。

此外,社会公共环境也是美国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美国,用杰出人物命名的地名、城市、街道、林地、机场、学校以及各种场馆的现象非常普遍。仅以首都华盛顿为例。国家对这座城市的投资重点不是公共设施,也不是著名企业,而是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善和各类标志性场所的建设。比如,白宫、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正因为此,这座城市以“物化”的方式凝结着美国的意识形态,积淀着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也成为了美国向其国民包括青年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阵地和教材。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