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
·共和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
·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
·国家级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
·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两次荣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其前身为西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0年8月。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经过近60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权,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硕士研究生权,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是一所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各类在校生22300余人。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设有54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点,涵盖11个学科门类。现有省部(委)级重点学科7个;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学校拥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4个。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527人,专任教师894人;教授和副教授400余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2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入选10人,“555”人才工程入选6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5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的教师43人。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严格管理、从严治校的优良传统,培育了以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为内容的优良学风和教风,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228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重点科研项目728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项目3项,国务院其它部门的科研项目155项,地方政府科研项目235项;出版专著517部,发表论文7409篇,其中被SCI、EI、CSSCI等收录412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2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7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取得成果数十项,其中《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报》等。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同美、英、法、德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
西北民族大学是目前全国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类专业设置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十分突出的院校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