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我们的马勒》系列报道:千人交响背后藏三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3 13:49:48 |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千人交响有“三难”

千人交响有“三难”

合唱演员484人,乐队队员126人,歌唱家8人,指挥1人,共计619人同台演出马勒《第八交响曲》——10月6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演出的壮观场面让很多人难忘。虽说参演人数和马勒当年首演这部作品时近千人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为这一盛事服务的音乐节工作人员和艺术家们加在一起,绝对超过了一千人。在其幕后进行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复杂而繁琐,甚至一度难题当前,好在有惊无险。

“第一女高音”临阵换将

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说,做演出最怕不可抗因素,比如艺术家突然生病,但有时就是“怕啥来啥”。就在马勒《第八交响曲》演出前10天,原定的第一女高音克莉丝汀-布鲁尔病倒了,无法来北京。

得知这一消息,音乐节组委会的人“都快疯了”。“要在短短10天之内去找合适的救场队员,完全就靠运气了。因为艺术家们的档期通常早就排定了,就像原定的女高音,早在今年5月份就和我们签订了演出合约。”涂松说,“所以我们就得去找有档期,而且符合我们既定的艺术标准的人,这并不容易。”

所幸,最终他们找到了来自俄罗斯的女高音歌唱家伊莲娜-潘克拉托娃。“她正好在10月6日那天有档期,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演出都排得满满的。”涂松说。临阵换人,而且是国外艺术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外籍演员的签证问题了。“按常规,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办不了签证,我们可是想尽各种办法,走了特殊通道才让她顺利入境并来到北京的。”

“合唱航母”唱16个声部

619人!演出当晚的舞台堪称人山人海。在这个庞大的阵仗中,近500人的合唱队员是主力。中国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台北联合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及附属童声合唱团,把保利剧院的舞台后方挤得满满当当。中国爱乐乐团舞美设计邵大钊介绍说,最高一排的合唱队距离地面达6米,舞台纵深达20多米。虽说在布局安排时已尽量让合唱队员彼此间的距离宽松一些,但他们翻动乐谱时还是尽量夹着臂膀,以免碰到旁边的人。

调教这六支合唱团也非易事。涂松介绍说,他们先是各自分头排练,音乐节组委会委派专业人士在各个“分会场”进行“督查”。10月2日,大家正式进入合练阶段。“这个超级庞大的‘合唱航母’不是唱齐那么简单,而是要分为第一合唱团、第二合唱团,每个合唱团又分别有8个声部。他们要用德语和拉丁语演唱,语言之外还要理解作品深厚的内涵,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当晚演出结束时,观众除了对指挥大师迪图瓦报以热烈掌声,对合唱总监——来自英国BBC交响乐团合唱团的指挥史蒂夫-杰克逊也喝彩不断。“能把六支合唱团很好地‘捏合’在一起,真不容易。”一位观众由衷地赞叹。而史蒂夫-杰克逊本人也感慨万千,他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规模的马勒《第八交响曲》的排练,而且合唱团员完全是出自非拉丁语系的国家,真是太奇妙了!”

曹秀美“帮忙”一分钟

当晚登台的八位歌唱家中,韩国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的出场时间最短,仅有一分钟,然而她却是全场最耀眼的明星。当她头戴小皇冠、身穿圣洁的礼服,从舞台一侧翩然而出,并似天使一般轻柔婉转地歌唱时很多人为之陶醉。

马勒《第八交响曲》声乐部分有五位女性角色,其中四位都是“坏角色”,只有曹秀美担纲的荣光圣母是“天使之音”。这一角色除了在主题内涵上举足轻重,对演唱者的声音表现力、演唱技巧的要求也很高。

“国外不乏有能唱好这一段的歌唱家,但是人家一般不太愿意来,因为只有一分钟,犯不上为这一分钟折腾一趟。”涂松说。最终,他们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那就是请曹秀美来“客串”。“今年音乐节,曹秀美有一场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还将与指挥家丹尼尔-哈丁合作演出马勒《第四交响曲》,在这两场演出之余帮个忙,她还是很乐意的。而对我们来说,她确实也是非常理想的人选。”

现场-台上

少帅指挥坐在地板上听沈洋唱歌

沈洋是个能营造环绕立体声的“人体音箱”!如果昨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听了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演唱马勒声乐作品,相信不少人会认同这样的比喻。

昨晚的音乐会是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以来,不太按常理出牌的一场音乐会:上半场主“唱”,由沈洋带来马勒声乐套曲《少年魔号》中的四首选段;下半场主“奏”,由36岁的英国新生代指挥家丹尼尔-哈丁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演绎马勒《第四交响曲》。如此安排,不失为音乐节在节目策划上的不拘一格。

就像有人评价的,昨晚的演出“高低”皆为天籁。“高”为韩国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低”自是指沈洋。两人带给观众的感觉,一个妖娆俏丽,一个温暖持重,听来风味别样,却也两相宜。

在马勒创作的四部声乐套曲里,《少年魔号》占有独特的地位,因为马勒本人对这部同名诗集情有独钟,其中对欲望、爱情、离别、黑夜、死亡、天国的描述,都使他激动不已。同样,昨晚观众也因为沈洋的出色演绎而激动不已。

27岁的沈洋面容憨憨、敦厚质朴,身高足有1.94米,看起来像个篮球运动员。当他和相对瘦小的指挥家丹尼尔-哈丁站在一起时,两人的“型号”差异不禁让人想起俄罗斯最有名的工艺品“套娃”,颇有意思。

沈洋魁梧的身材,为他那醇厚雄浑、洪亮中透着稳重气息的嗓音,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共鸣箱”,让马勒的歌曲放射出金子般的光亮。《莱茵的传说》、《少年鼓手》、《圣安东尼向鱼传教》与《不幸时的慰藉》,每一曲唱完,观众都是掌声如雷,叫好不断。

借着微弱的灯光,很多观众仔细翻看着节目册上关于沈洋的个人简介。因为台上这个穿着改良中山装的天津大男孩的歌唱,让他们惊讶了!一位业内人士便激动难耐,“国内唱得好的男中音很少,优秀的低男中音更少,而能唱好马勒作品的更是绝无仅有。沈洋先天的声带条件决定了他的音域停留在低男中音,不过他的‘低’能让观众情绪高扬、愉悦感高涨。”

在热烈的呼唤中,沈洋再度返场。“今晚是我在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最后一场演出,再唱一首《送别》,向所有为音乐节辛苦工作的人致谢!”数秒停顿之后,他清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没有伴奏,胜过伴奏,沈洋的“人声乐器”让观众沉醉。“调皮的少帅指挥”丹尼尔-哈丁索性坐在了舞台的地板上,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从一个美妙的中国歌喉里飘出的中国旋律。

现场-台下

咳嗽捣乱 “余音”绕梁

《第四交响曲》在马勒十部交响曲中结构最简单、编制最为精致玲珑。相比于指挥大师迪图瓦指挥的马勒《第八交响曲》的“重口味”,丹尼尔-哈丁的“马勒四”轻盈、清新、隽永,仿佛一道马勒“小菜”,别有风味。然而,观众席中出现的两次“咳嗽捣乱”,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如鲠在喉。

一次是第三乐章临近结束,幽静深邃与清澈纯美的乐队音响,渐渐停留在了丹尼尔-哈丁终止的手势中,那一刻,场内寂静无声、余音绕梁……突然,观众席后方传来一位观众的咳嗽声,一声、两声、三声……接连不断,“咔”“咔”的声音刺激着在座观众的耳朵,也让乐曲“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和效果大打折扣。

再一次是第四乐章奏响时,丹尼尔-哈丁以轻柔的曲调切入,流淌的旋律渐次延绵开来……就在此时,观众席间又响起一位观众的咳嗽声,一直持续到曹秀美的出场。从台口侧门翩然而出的曹秀美,就在这样特殊的“声音迎驾”中走上了舞台。不知那一刻的她,心中作何感受?

咳嗽,本是人体的正常现象,尤其是由于身体不适而产生,也可理解。而且,相信那两位观众也不是有意为之。不过,身处这样的环境,还是应该尽力克制,就像第一位观众,其实离剧场出口不远,完全可以暂时出去一下。还有,给那些感冒咳嗽的观众提个醒儿,进剧场时不妨带点润喉糖,让自己的嗓子舒服一些,也让其他观众的心舒服一些。本报记者李红艳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