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大导”已经到了乱出拳的状态
林兆华在舞台上跑过马,放过羊,栽过树,铺过四万块红砖,堆过黄土高原。从《建筑大师》开始,他的舞台走向极简:两面墙夹着一个屋顶,屋顶下有一把红色的躺椅。
《建筑大师》是丹麦戏剧大师易卜生晚年的争议之作。建筑大师索尔尼斯到了迟暮之年,害怕年轻人来敲门,直到神奇的少女希尔达从天而降。希尔达声称,她在10年前,亲眼看到索尔尼斯把漂亮的花环挂到他自己建造的教堂高耸塔楼的尖顶。她还说,建筑师答应她,十年之后把她接走--像山妖一样,为她建造一个橘子王国。
十年物是人非,大师早已发誓,不再盖教堂,只为普通人盖家,而且房顶一定是尖的,并且要有高塔楼,而他自己的家却被大伙夷为平地。大师患上恐高症,不敢爬到二楼以上的高度。但在希尔达的蛊惑下,他却抓起花环,爬上梯子,梯子通往他新家的塔楼楼顶。
在他开始攀爬的刹那,舞台上两堵墙夹着的天花板突然像盖子一样被掀开。梯子架在墙上,被灯光打亮,濮存昕扮演的建筑大师手拿花环,一级一级向上攀爬。
“濮存昕是一个会用脊梁演戏的演员。”戏剧评论家张兰阁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易立明的《阅读<雷雨>》用55分钟演完了85%的《雷雨》,有序幕有尾声。而北京人艺的《雷雨》两个小时,都没有演出原著85%的内容。该戏此次也被纳入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图)
“演员自身在舞台上的自由状态你们是感觉不到的。换一个人,上台更多的是拿腔拿调。”每次看《建筑大师》,林兆华自己也在结尾处感动,一半为了濮存昕,一半为了索尔尼斯,“他都到了大师的程度了,自己不敢或不能做的事情,还能冒险去做。摔死了也是涅槃。”
有人把索尔尼斯当作林兆华“大师迟暮”的自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映射关系,在戏的前半段,林兆华把害怕年轻人敲门的索尔尼斯当作学霸狠狠奚落;有人说林兆华是知识分子。“我不是什么知识分子。我已经失去了对于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和批判能力。现在还哪有什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早就被招安了。”林兆华说。
不妄称知识分子的林兆华从来不怕年轻人敲门,但他跟年轻一代的矛盾依然存在。
易立明开始跟林兆华合作的时候,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当时林兆华排《北京人》,希望舞美营造出坟墓般的效果,试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有人向林兆华推荐了易立明,“坟墓难题”被易立明轻松破解。
从《哈姆雷特1990》开始,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每有新作,舞美十有八九是易立明操刀。有些戏,从剧本筹划阶段,易立明就开始参与,是事实上的投资人和副导演,1993年的《三姊妹——等待戈多》,林兆华和易立明一人“赔了一辆富康”,当时富康刚刚上市,售价18万。
《哈姆雷特1990》的满台破布、最后一场戏突然下降的吊扇;《鸟人》随时爆破、跟剧情一点关系没有的爆米花;《赵氏孤儿》的四万块红砖;《白鹿原》里的黄土高坡;《大将军寇流兰》里二百位民工上场……很多让人过目难忘的林兆华作品背后,都有易立明的智慧。
此次“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林兆华执导的作品有四部——《哈姆雷特1990》、《建筑大师》、《回家》、《说客》,易立明执导的作品有三部——《阅读<雷雨>》、《门客》、青春版《说客》。
之所以有两台《说客》,是因为原本联合执导此剧的林兆华和易立明有分歧。林兆华要排喜剧,易立明要以悲剧开头,喜剧串场,正剧结尾。不喜欢戏说历史的易立明坚持演员古装上场,林兆华却有意穿帮。
这只是艺术风格上的分歧,更深刻的分歧还在背后。“我跟大导不一样,大导已经到了乱出拳的状态。我如果乱出拳,就站不稳了。”易立明说。
为了建立自己的戏剧秩序,2010年,易立明成立了只有十个成员的“故事新编艺术剧院”。剧院不大,志向不小:完成从灯光、舞美、场记,到编、导、演、制作全部的戏剧生产流程,形成自己的戏剧品格。一年的时间,“故事新编艺术剧院”排了五个戏——《茶馆》、《哈姆雷特》、《阅读<雷雨>》、《门客》、《说客》。《阅读<雷雨>》以55分钟演完85%的《雷雨》,有序幕有尾声。“85%是什么概念?北京人艺的《雷雨》两个小时,都没有演出原著85%的内容,没有序幕,没有尾声。”易立明说。
虽然不打卡,剧院的成员每天下午一点到晚上八点都会出现在排练厅。易立明请人给这些刚从艺术院校毕业、从没做过商演的年轻演员们上课,音乐、美术、文学鉴赏……全面再造。每个演员年薪5万,也由易立明支付。
“易立明要成立一个团,我成立不了。第一,我没有财力,第二,我没有耐心。我只要能排戏,我不愿意规范。一规范,我就难受,我排戏也是这样,直觉对我起很大的作用。文件、日程……这些给我一看,我就头晕。”林兆华说。被冠以“先锋导演”多年,他还刻意保持某种手艺人的古朴:早晨七点半起床,车停在指定地点,他要先走一段。
在戏剧已然可以赚钱、“麻花”都能养一批演员的今天,林兆华没有制作人、没有助理,戏剧邀请展需要大约三百万资金,工作室拿不出那么多钱,甚至一度考虑银行贷款。
北京人艺办公楼那间著名的“狗窝”、曾经的水泥地,已经在办公楼的装修中,变成了木地板,乱还依旧,小还依旧。“什么事你越把它当成事它越是个事”,林兆华把这句话从一件破旧的文化衫上剪下来,贴在墙上,作为他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