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从书法篆刻申遗说起

从书法篆刻申遗说起

时间: 2009-12-26 19:43:49 | 来源: 美术报
书法 >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申遗成功了,马上想到电影、电视肯定还没人申遗,我们何不提前去“抢注”?但又想到电影、电视正是当今红红火火的文化产业,是财产而非祖宗留下的遗产。于是想到所谓的“申遗”,就比如我有一幢祖上遗留下来的漂亮的破房子,因无法住,又没钱修,我这没出息的后代只有向慈善机构求助:行行好吧!施舍点钱吧!慈善机构一看:你这房子不错,值得修葺,那就给你点钱吧!不过以后要出息点,好好守住这份遗产,不然以后就别想再得到施舍了。

如此理解,似乎有些刻薄,但事实差不多如此。好在世人都有将坏事变成好事的能耐,既然慈善机构愿意给钱,至少承认了这房子的价值,也就有了名声。名声是个好东西,有名就有利,而那申遗后的利岂是你可想象的?于是世人都趋之若鹜,竟忘了申遗本来是件难为情的事。如今申遗成了光荣使命,只为名不图利,也就更不难为情了。

孔夫子的举一反三理论教育出来的后人自有出蓝的本事,在娱乐圈内,歌手演员一出名,就成了星。“星”是何物?悬在天上,万人共仰。但后来星多了,多如河(天河)中的砂子,万人仰不完啊!于是星们只有提高自己的亮度,从各等级的星提升到β星,再提升到α星,再成了明星。但明星还是不少,那就再提,提到巨星,再提到天王巨星!

娱乐界本来是供大众娱乐的,哪知本该装几分谦谦君子文人样的书法篆刻家们也耐不住寂寞了,即便媒体不给吹,自己的名片上也要外加三字:著名的。其实“著名”和“星”是同义词,万人共仰,不就是著名吗?既然著名,还需自我介绍吗?问题是书坛印坛并非星空,舞台不大,于是聪明之徒就想出了此招。我曾见报纸上还有这情况,明明连基本功都有欠缺,却有这般的介绍文字:在行家眼里,他已是炉火纯青了。这对不知就里者该有多大的诱惑!

想来艺术界和娱乐界本没什么区别,最可怜的是学术界,要出名是实在的难。比如说大学吧,如今大学既多,不弄点动静出来,你的名声就会被人家掩盖,至少是显得没政绩。于是,我猜想(注,仅限于猜想,并非有什么根据)连北大也如此。为了表现他们也有改革力度,在全国挑选了几十所中学为该校“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因为谁也不知是哪几所中学,人们自然会推测都是各地的重高名校。所以马上有人说笑了:如果北大推出的是在各地重高名校外的中学施行此法,也就会觉得有丁点创意。

北大的这次改革,可能缘于前段时间一直在议论的如今高考有缺陷,如当年的吴晗数学是0分,钱钟书也只15分。于是有人认定: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就是这该死的高考招生制度。其实谁都清楚,如今世界通行的这种招生制度虽不完美,但也是最不坏的制度,至少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而且谁都懂点最基础的逻辑学,拿吴晗等几人说事者用的是简单枚举归纳法,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就不知是谁先提到吴晗,国人也学杭州人样,喜欢刮杭儿风,就都认为是真理,或许就有了这北大著名的改革大行动。

人最怕的是寂寞,何况书法篆刻,尤其是篆刻,本来就是极少数人玩的。不过即便在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时代,篆刻人口特别是书法人口肯定比那最辉煌的时代还要多得多。如果申遗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自是大好事,但千万别将它等同于行将消亡的其他艺术。

世界需要发展,国家鼓励改革,有的学校就提出要建全省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学校,有了建设这个“名”,就能来钱,因政府必得给钱。但有的钱回头看看实在是花得不明不白,所以像钱理群教授等就会对类似情况批评为分赃。又据说某校长是刚正不阿出了名的,但当某省或什么高层领导来视察时,竟握住领导的手,对他的视察(可能带钱来了)感到无限幸福!又据说某地为了建造一流的学校,地方政府拨了不少钱。而因了这钱,这校长在政府领导面前就十分的卑谦,那领导也就可像对儿子那样训斥他。有人就说了,凭这种校长,能建出一流的学校来吗?

谁都知道头痛医头是治不好病的,谁都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提到,保护遗产是需“保证这些文化特异性永存不灭”。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并未面临濒危,那么,申了遗了,中国的书法篆刻事业应有个大起色;有了联合国的拨款,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应更上层楼。对这点,大家应该可以拭目以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