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拍群——艺拍未来还是圈子游戏?

  最近,“艺麦微拍”推出的朱新建《美人图》以161000元成交,创下微信平台拍卖艺术品的最高纪录。从2013年底开始,艺术圈便陆陆续续出现了以微信为平台的拍卖群,引起众多人士的参与和热议。有人认为,微拍群的出现顺应了当前移动平台交易趋势,有望成为传统之外的另一种拍卖方式。也有人认为,这仅仅是艺术圈熟人之间的游戏,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您怎么看?

PreTitlePh

选择艺考,什么有决定权?

  一年一度的“艺考”近日再度拉开大幕,成千上万的艺考大军开始奔波于全国各地挤“独木桥”。经记者调查,虽然普通院校艺术专业报名人数略有下降,但艺术院校的重点专业报名人数“高烧不退”。在问及报考原因时,回答是父母做决定的考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艺术专业人士发微博称艺术生数量远超社会实际需求量,大量艺术生毕业即等同于失业。您怎么看?

PreTitlePh

文物鉴定,将何去何从?

  2013年9月,买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购得苏轼《功甫帖》。三个月后,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对该帖发出质疑,指《功甫帖》是清代钩摹本。自此,《功甫帖》陷入真伪之辩的僵局。而探求真伪的过程,正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困境的缩影。鉴定评估是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混乱现象的“死穴”,文物该由谁来鉴定,文物鉴定者又有谁能鉴定?文物鉴定将何去何从?

PreTitlePh

文物保护的困境:完整的传承有多难?

    2014年1月6日,故宫太和殿的龙椅迎来了10年间的首次保养。作为国家一级文物,10年才保养一次,不禁引起我们的忧思。经国家文物局调查,全国文物腐蚀率超50%,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左右。同时,在我国,大量的文物资源深藏在库房之中,大部分文物我们没有参观过,许多文物在无声无息中走向损毁。如何才能确保文物完整的传承?

PreTitlePh

中国的美术馆,爆发增长却步履迷茫?

  近几年,美术馆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大多数空间巨大、装饰豪华的美术馆却经常面临没有展览的局面,甚至大多数沦为艺术品交易的画廊。近日,著名美术史家、策展人巫鸿接受采访说:中国的美术馆也在“赶英超美”,但外形建起来了,藏品收集起来了,运作却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而且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馆和世界性的美术馆,您怎么看?

PreTitlePh

艺术界的“诚信危机”

  2013年年末纵观艺术市场,"诚信"问题成为一个极为显眼的字眼。黄专写文《别了,北京》爆料北京OCAT文献与研究馆突然撤资;李山等发表声明20年前丢失的画作在汉雅轩画廊找到,又有新闻猛料爆出某知名画廊老总携10亿元贷款神秘失踪。我国的艺术正越来越繁荣,然而这些事件只能说明我国的艺术市场操作依然很不规范。若少了诚信,我国艺术将如何健康向前发展?

PreTitlePh

“新水墨”:新的视觉样式?

  2013年被业内称为“水墨年”,一直默默处于当代艺术尘嚣边缘的“水墨”似乎一下成为了学术和市场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画廊、拍卖公司都把水墨作为主打的项目。这些作品被称为“新水墨”,似乎与二十年前批评家提出的“新文人画”概念如出一辙。有人认为“新水墨”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样式和产物,而有的批评家则认为这是水墨画自然发展的趋势,您怎么看?

PreTitlePh

如此“江湖”,何时休?

  在艺术圈里有这样一类活动,比如经常打着“老干部”、“老将军”等幌子,或者以商业“绑架”艺术,这些活动不仅离学术相去甚远,更连基本的审美都谈不上。更有甚者,直接山寨抄袭别人的创意,不仅自己的效果没达到,反而破坏了原有品牌,它们不仅玷污了艺术之名,更误导了大众对艺术的印象。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PreTitlePh

展览现场,看人还是看画?

  曾几何时,被誉为高雅的艺术也逐渐落入世俗的套路。在很多重要展览的开幕式上,慕名而来的观众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往往台上嘉宾在发言,台下观众也在小声议论,甚至听不清台上嘉宾讲话的内容。而开幕式之后,人群却突然烟消云散,本应是展览主角的艺术品却没几个人欣赏。这种现象,您怎么看?我们是该欣赏艺术,还是欣赏现场的人群?

PreTitlePh

时间观念,艺术界“抛却”了你吗?

  在等待某个展览开幕式时您是不是经常遇到一再拖延的现象?展览及活动的不准时似乎已经成了美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观众都曾抱怨这种现象,似乎现在美术圈里遇到准时开幕的展览已经很少。某位活动参与者曾向笔者说: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忽略时间的存在,但在社会生活中真的不能忍受这种事情!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PreTitlePh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