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中国古代帝王与书画艺术之迁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16 16:06:03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梁江的博客

文/梁江

中国历代帝王与中国几千年书画艺术之迀变,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

本论题将分析历代帝王如何从国家制度、人才延揽、机构设置、趣味风尚等层面,影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历史走向。从一新的角度,对中国书画艺术几千年来发展、延宕迁变之历史脉络作一勾勒。

夏时期的历史,多属神话传说。《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这图的具体样子究竟如何,我们已不可得知,但它既由太史执掌之,其内容当有关于国家之礼法政教。

商因夏礼。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是基本成熟的文字。郭沫若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

汉代刘向《别录》注释《史记·殷本纪》中的“九主”时说,“凡九品,图画其形”。看来当时史官所掌之策,往往绘画古代帝王形象。而九品图画者,所起作用当然在于鉴诫。这些由史官掌管并负责展示的图画,其首要目的乃在于宣示政教,不像后世那样多着眼于赏玩品鉴,但就其形式而言,则可说是国家美术藏品之嚆矢。

“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降于魏晋,代不之贤”,这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话。

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后汉书》记载,汉代对被罗致到宫廷作画的画家己建立起一整套管理程序,官廷设“少府”,其下设置“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画室署长”是宦官,由其管理的画工则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这首次出现的称谓,标志着职业画家队伍已形成,实际上是后世宫廷中设置皇家画院之嚆矢。

“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降于魏晋,代不之贤”,这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话。

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后汉书》记载,汉代对被罗致到宫廷作画的画家己建立起一整套管理程序,官廷设“少府”,其下设置“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画室署长”是宦官,由其管理的画工则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这首次出现的称谓,标志着职业画家队伍已形成,实际上是后世宫廷中设置皇家画院之嚆矢。

南齐高帝萧道成,虽出身于禁军首领,但颇以擅赏鉴者自居。张彦远说他之收藏甚为挑剔,“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手,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所谓“科”者,分别等级是也。他接收刘宋藏品后,选择其中的精品记录之,且仅按技工优劣品评古今名画等第差别。

萧道成对书画嗜好之深,固属少见,而明确提出了这种评判的标准,分等达四十二种之细,在美术批评史上也值得书上一笔。按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诸家文字篇”,萧道成此书名为《名画集》,成书尚早于谢赫之作,可惜不见传于今。

梁武帝萧衍以精于文学和乐律著称,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他在位四十八年,三次舍身同泰寺,佛教空前之盛可以想见。萧衍的《书评》列出汉至梁之间的近三十位书家进行论评,与他精于文学和乐律的修养很有关系。在《答陶弘景书》当中,萧衍批评了颇有王羲之赝品乱人耳目,影响王书声誉的状况。他述说鉴别真伪王书的心得:“逸少书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太史箴》如复方媚,笔力过嫩,书体乖异,上二者已经至鉴。”

萧衍的三个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在艺文方面也甚有造诣。梁元帝萧绎以著述宏富见称,且是一位丹青好手。据载,萧绎在位虽仅两三年,但藏书一项便达到十四万卷之多,内府收藏书画精品更达到了一个顶峰。萧绎执政时“侯景之乱”,一段悲剧式的宫廷收藏史。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原由东魏归降的大将侯景叛乱,杀了简文帝萧纲,任湘东王镇守江陵的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讨灭侯景,萧绎即位称元帝。仅三年,西魏军围困江陵,萧绎见城池将破,“儒雅之道,今夜穷矣”,长叹之下,斫柱折断吴越宝剑,“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几朝皇帝所集,悉数付之一炬。西魏将领于谨在劫后余烬中捡得书画四千多轴,是为仅存的九牛一毛。

隋朝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佛教复兴,浮屠大事修造,西京新都和显仁宫、仁寿宫等建筑土木大兴,有大量的壁画需绘制。画坛名家常常也是壁画高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一书中记录了隋朝参与壁画绘制的画家展子虔、郑法士等人的事略。

隋朝宫中收藏品也非常可观,《隋书》卷三十二记载杨广聚魏以来大量书迹名画,于殿后起宝楷、宝迹二台专门庋藏之,这是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置皇家收藏库。隋朝编撰了《古今艺术图》五十卷。

隋朝皇帝除以书画艺术藏品为秘玩,平时也按个人所嗜之好,命画家作画。《隋书》卷四便记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八年三月(612)“见二大鸟,高丈余,皜身朱足,游泳自若。上异之,命工图写”。这段记述虽不无夸张,但已表明,隋宫廷中备有擅丹青,且长于即景写生的画工。隋的名画家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等人深为后世推重。

唐帝王好书法,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周以书为教,汉以书取士,晋置书学博士,而到了唐代,则全面采取了这些措施。按唐制度,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是唐设立的专门培养书法人材的最高学府。在朝廷的多个部门中还设置设书法职位,翰林院设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有“书科”,吏部以书选员。

唐玄宗时期“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事,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术数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技艺高而特别重用的,或授“内廷供奉”、“内教博士”之职。

唐代的帝王喜好收藏书画艺术品,太宗李世民酷爱东晋二王书迹,唐高宗李治擅书法喜收藏。李世民三个弟弟——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滕王李元婴均以工书擅画驰名于时。武则天也工书法爱收藏名迹,她临朝称制后,曾索取王方庆家藏历代书迹模写副本作内府收藏之用。

玄宗李隆基工诗善书,通音乐,亦能继承太宗家风,留意典籍书画收藏。即位之初,即派大臣整理内府所藏历代书迹,更换装裱,刻“开元”二字收藏印加钤之。因多方征集,开元、天宝年间内府之藏有所增加。

唐代贵族豪富也竞相收藏书画名迹或古籍珍物,乃至有“自号图书之府”的。在社会上,各类美术品的流通和收藏都远比前一代更活跃。

杜甫诗《夔州歌十绝句》中有语云:“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绘画在街市张挂销售,而且卖的是山水画,看来,此时市井卖画风气已经普遍。

宋代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对绘画都有兴趣,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宋代开国之初已设置宫廷画院,来自西蜀、南唐或中原的画家均汇聚画院任职。到徽宗赵佶、高宗赵构时期,宫廷画院有张择端、王希孟,韩若拙、苏汉臣,为徽宗代笔的刘益、富燮等人,他们无不以画艺精湛著称。

北宋广搜古碑帖。淳化三年(992),命翰林侍书王著把历代名迹编纂刻成“法帖”十卷,藏于内廷秘阁,这就是有名的《淳化阁法帖》。刻帖的举措对宋朝书坛影响很大,宋代是帖学盛行,行书兴盛的时代。

北宋徽宗时一度在“书学”之中设立画学,不久,从中分出独立。大观四年(1110),画学划归翰林图画院管理。和太学其他学科一样,画学建立了较完整的管理制度。画学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宣和画谱》著录藏画,则分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十门。从分科的细致化和专门化趋向中,可看到宋代绘画表现范围扩大,题材分工也更细致。

“明鉴戒,着升沈”、“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不论其附丽于宗教也好,服务于礼教也罢,都不是单纯以观赏为目的的艺术。肇始于北宋时代的“文人画”思潮,乃是传统绘画“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产物,是传统美学思想发展变化在美术领域中的体现,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至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和五代两宋不一样,元代不设宫廷画院。元虽设有“画局”,但职责是“掌诸殿宇藻绘之工”。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元文宗能画,在居全陵潜邸时曾亲自索纸落笔画京都万岁山草稿,令宫廷侍臣画家进一步加工。

内府的各种收藏品,均由掌管御览物品的秘书监经管。秘书监初设立于至元九年(1272),设辨验书画直长,负责对法书名画原迹的鉴辨。有元一代九十余年,前后二十余人担任过此要职。《四库全书总目》便说:“柯九思在元文宗时,为鉴画博士”。

在元代的“奎章阁学士院”辖下,尚有在“奎章阁学士院”之下设置“群玉内司”的机构,掌管宫中收藏的图书宝玩。其他的机构,尚有“画局”、“裱褙局”、“油漆局”、“销金局”等,在宫廷里负责绘画制作装裱藻绘之工。

明初洪武年间,召赵原、周位进入内府作画。沈希远以写御容获授中书舍人,陈远则赏了个文渊阁待诏,似乎对画家礼遇有加。但不久赵原以应对失旨坐法,周位亦被谗死,内府供奉盛著下场更惨,因在天界寺影壁画水母乘龙背,不称旨而弃市。严威之下,剩下的只是一种深加揣摩以迎合上意的风气。以往史家述及元季放逸画风何以在明初骤敛,无不列举上述例证。

成祖朱棣时,征天下名工于北京之奉天殿写真武神像,又于文华殿画汉文帝止辇受谏图、唐太宗纳魏徵十思疏图,这都是以图画为教化。自后宣德、成化、弘治诸朝,均征召画家侍奉内廷,一时颇称隆盛。

明代并未明确设立类如宋代翰林图画院那样的创作机构,只以仁智殿行使画院职能,对画家也无规范的授职制度,供奉内廷的画家尚有散置于武英殿、文华殿等处的,随意授给待诏、中书舍人、内供奉甚至与绘画了无关系的锦衣卫指挥、镇抚、营缮所丞之职。

明永乐年间朱棣征召天下善书人,授给中书舍人官职,值武英、文华殿缮写诏令、典册、文书等。代表书家有沈度、沈粲兄弟。沈度被皇帝称为“我朝王羲之。”

清的正统为合乎“顺民”性格规范的帖学。康熙皇帝喜受董其昌的书体,朝野上下皆尊董为书坛圭臬。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开博学鸿词科,令梁诗正等人刻《三希堂法帖》,又重刻《淳化阁帖》,为一时之盛事。乾隆认为,赵孟頫圆腴流丽的书体与“泱泱承平”的“国朝气象”更相符。

经两朝皇帝推波助澜,董、赵字体成为流行的帖学时尚。清朝科举考试规定,试卷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草稿中亦须楷书。这种应用于考卷上的端正匀整的小楷字体,也就是常被人诟病的“馆阁体”。

从晚明董其昌延续,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吴历、恽寿平为代表的画风,康熙乾隆时已在朝野形成普泛的影响。

清宫廷内的皇家绘画机构具备相当规模,画家人数远超以往的宫廷画院。众多传教士画家聚集内庭,朝廷的重大活动常由他们纪录描述。由于歌颂朝廷文治武功及纪实的需要,这一时期宫廷绘画特别重视现实题材和人物肖像画,融合西法精细逼真的画法备受皇帝赏识。郎世宁等来自国外的传教士画家甚得恩宠,当然,这时的所谓西洋画其实也已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焦秉贞等一批在如意馆及南书房供职的中国画家,尝试揉入西法以加强传统技法的表现力,中西结合的方法从宫廷扩散各地乃至影响民间。清代人物肖像画的技法水准达到一个超越前代的高度,众多的帝后肖像画便是明证。

中西艺术各擅所长,相互交流影响,是清代画坛的一种独特景观。

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其创作、欣赏、鉴藏、流转,均与封建历史时段的皇家趣味紧紧连在一起。帝王喜爱书画艺术,有政治教化与个人兴趣的多种因素掺杂其中。这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审美好尚。它通过国家体制和若干强制性、诱导性措施,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民间好尚、文士雅集和唱酬往还,实际上都受到宫廷趣味的巨大影响。中国书画艺术的历史迁变,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国古代美学的价值内核,与历代帝王,与皇室趣味一直紧密相连。这是中国书画艺术迁变发展的基本历史框架。

(本文是作者出席世界美学大会时所作的专題演讲)。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