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于德清:世界的大会,寂寞的美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11 18:54:13 | 文章来源: 新京报网

近日,世界美学大会在北大召开。这或许是若干年来,在中国举行的规格最高的一次美学大会了。已经淡出了公众视线十多年的美学家们,再次相聚一堂,不知有何感想。

美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是中国的“显学”。当其时也,有李泽厚先生扛鼎,《美的历程》几乎成为小文青们的必读之书。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启蒙运动在80年代狂飙突进,各种国外思潮纷纷译介而来,这也使美学家们重新审视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问题,而在新时代又有新的问题。思想解放的春风吹过,历史的尘埃散去,中国的社会又重新发现了“人”的问题。而美学家们则几乎主导了这场“人论”的话语权。而在彼时的思想解放与思想禁忌同存的状况下,把人本体以及终极的问题引入美学的领域讨论,似乎是一种高雅而又安全的策略。美学家被看成那个时代最有思想的人。美学成为显学或许可以看作是80年代理想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结果。

到了90年代,中国社会启蒙运动不再,社会体制也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开始急剧转型。中国虽然尚未迈向现代化,但是,后现代的种种特征却似乎成为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流特征。美学家们实时推出了后现代美学的理论武器,不只是表现出了对现实的强大解释能力,而且在“解构”、“颠覆”与“多元”的口号下,他们又引领社会舆论风骚,充当了“后现代中国化”的急先锋。他们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密切的洞察,有的指出了道德滑坡的问题,有的美学家则颠覆了传统观念,给当代中国文学大师重新排座,把金庸推上大师的主席台。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曾经令大众舆论轰动,令保守的学者们错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入新世纪美学迅速地被边缘化。近十年以来,美学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除了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中,张国立和一美学女硕士“坐而论道”之外,就是和数起学风事件有关。美学家们基本上淡出了社会主流话语圈,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原来的美学教授易中天,也转行说三国去了。

主要原因或许在于,从政府层面来说,经济增长成为第一要务,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也令经济事务成为中国社会的第一要务。而到了新世纪,对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权钱交易、垄断等种种社会不公现象,已经超出了美学可以解释的范畴。

在80年代,国人是向内寻求“人”的答案和对自我的界定,这难免要经过玄而又玄的美学的地盘。而从90年代后期以来,在拆迁、教育、医疗等等领域产生的社会矛盾,开始促使人们向外寻求“人”的答案。由此,社会的兴趣也就从人的内在自由,走向了外在自由。这也是美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家们的任务。

在非物质性的精神消费领域,在新世纪,大众娱乐彻底战胜了文学和诗歌。在超女、快男等等大众选秀活动中,制造了一轮又一轮的全民狂欢。文学也并未消亡,其借助网络文学也成功实现了向大众娱乐产业的转型。在大众时代,重要的是娱乐而不是审美。“审美”只是窄众的享受,或者是一家高档理发店的名字。既然,在芙蓉姐姐和凤姐当道的年代,大众需要的不再是美的事物,而是一切可以娱乐的东西,那么,谁又还会对美学感兴趣呢?

现在,是美学界60年来“最衰”的时期。美学对当下社会几乎毫无影响,而当下的社会对美学也没有多少兴趣。听参加会议的友人说,有的美学家把数年前在其他会议上的论文,又提交到了此次世界美学大会。而质量不高的大会论文,又有很多。显然,美学的重新振兴,不是靠滥竽充数充出来的,也不是靠开世界大会开出来的。美学一定要对当代中国社会发言,不能脱离现实。

而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重构的过程中,美学家的作用仍然是很大的。现在,关于外在自由已经成为公众的常识,而很多先富起来的人饱暖之后也开始思念“内在自由”了。这个时候,美学家岂可袖手旁观?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