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费尔南多·波特罗的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2-18 17:15:26 | 文章来源: 文/徐腾飞

 



图八 《12岁的蒙娜丽莎》
(Mona Lisa Aged 12)
1959
布面油画
211×195.5cm


  波特罗的美学

  关于胖这一话题,国内外历来有很多的传说。比如中国的弥勒佛,布袋和尚。“大肚弥勒”这一形象基本上已经成为很多寺庙的必备之物。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胖”在国人的眼光来说,有一种富足、满足之感。中国唐代因杨贵妃而崇尚“环肥”,因而流行“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正可谓,以肥为美,世人公认。西方艺术史中关于“胖子”的角色,多以讽刺、调侃的方式出现。

  对于波特罗而言,艺术纯粹是一种工具,是他表达自己内心思想的需要。同时,绘画也是一个他不断想要达到却永远也达不到的理想图景,即一种连续性的视觉体验。对于颜色的运用他是那样细致,那样精密审慎,从不过度滥用,也不过度渲染。在作品中,他始终凭借提高画面对比度与反射,从而达到造型的目的。所以,几乎所有的画面中我们都很难看到投影。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阴影将会影响,或者说扭曲他所真正要传达的思想,颜色的表达也会因此而受到阻碍。

  为了打破绘画语言的单调性,他故意的使自己的主题富于多样化。所以,几乎在他每幅作品中,都会出现或者取消许多不同的元素。比如灯泡,烟头儿,文件等等。这些物体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他创作过程中,这些元素都是伴随着画面的和谐感而由画家苦心经营的。

  为了把颜色空白的区域填充满,画家把形体都膨胀了。人形、风景,甚至水果、乐器等事物都看起来是那样的“肥胖”,看起来那样的“粗大”,画面充实了许多,从而达到一种不符合现实三维空间的特殊效果。这看上去显然是不真实的,然而,这正是他说要达到的效果。

  既然波特罗在关于人物形象的描绘上,完全背离了现实人类的外观,那幺画面中的人物角色的心灵亦然。他们俨然成为一个模型:一群臃肿的、长着成人面孔的大孩子。看上去是那样的滑稽、可笑。他们也不存在任何关于道德、心理方面的思考,甚至没有灵魂。他们本身感觉不到欢乐,也感觉不到痛苦。他们只是瞪着一双双茫然若失的眼睛看着画面之外或斜视彼此。看上去他们是不眨眼睛的,他们的眼睛是睁着的,给人的印象像是一群盲人。画面人物本身对于欢乐的无动于衷,恰恰使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同样,画中形象对于痛苦的麻木,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是何等的可怜。在我们看画的同时,又会感到一丝的滑稽。 关于物体的描绘也同样如此,比如橙子、香蕉等水果是那样的甜蜜多汁,甚至膨胀到要爆炸。

  波特罗作品中贯穿的以上种种情绪的反复出现,赋予了画面在伟大的古典主义作品中才存在的高贵和静谧。波特罗将胖、大、壮的美推崇到了极致。今天,国内外当代很多艺术仍旧在“胖”与“大”上花过一些功夫。胖、大、壮等艺术语言在创作中仍旧是一个值得发掘的切入点。

 



图九 《蒙娜丽莎》
(Mona Lisa)
1978
布面油画
183×166cm

 
 
图十 《阿布格里监狱系列》
(Abu Ghraib)
2004
纸上素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隐藏在内心的垂网
· [专稿] 2008禅猫东子艺术作品展上海
· [专稿] David Diao 个展——大亨里房子
· [专稿] 三影堂青年摄影艺术家联展
· [专稿] 杂烩川美——2008北京SHOW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