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费尔南多·波特罗的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2-18 17:15:26 | 文章来源: 文/徐腾飞


图一 画室中的波特罗
身后是《总统与总统夫人》
(The President and the First Lady)


 

  “大”美丽 与 “胖”暴力——费尔南多•波特罗的艺术

文/徐腾飞 《美术》杂志2008年第一期

  昔日的波特罗,用夸张与肥大的造型演绎了前代大师的绘画主题;
  今天的波特罗,用痛苦与暴力的画面诠释了哥伦比亚艺术的真谛。

  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1923~)一贯以肥胖造型的绘画和雕塑著称。他作品中的“胖子”则往往被理解成为对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反对、讥讽。无论男女,每张面孔的表情、长相几乎同出一辙,体型也都是肥肥胖胖。然而,各个主题都不同,颇具有卡通诙谐的味道,在他的画中,就连哥伦比亚总统、基督、圣母也难逃肥胖的命运。

  当有人问到波特罗为什么要选择胖子为他作品的主要形象时,他回答说:“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来表达一种体积带来的美感和塑性。艺术是变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没有关系。不只是人,我画的动物、水果、乐器也都是胀鼓鼓的。”

  波特罗对于人物的描绘,好像是充气充得已经水肿的气球。视觉形象极度夸张,讽刺、幽默并夹杂着一丝社会政治评论,表现了权利与权威的象征。他所描绘的物体也是运用相似的手法。从形式上来看,他始终以胖胖的、充实的、臃肿的造型贯穿作品始终,而从内容方面看,他从早年的描绘乡村生活,到“临摹”大师作品,再到用肥胖的暴力场景批判社会,有着很大程度的转变。

 



图二 《橘子》(Orange)
1977
布面油画
225×195cm


 

  波特罗的一生

  1923年,波特罗出生在哥伦比亚的一个小镇麦德林(Medellin)。这是一座很小的山城。在那里,有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四岁的时候父亲离他远去,这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一段极度苦痛的挣扎。

  生存在这样一个,以金钱来衡量人的成功与否的社会当中,他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富贵与贫穷的差别。可以说,幼年的贫困,给他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他的所有亲戚都帮助他寡居的母亲,帮助这位可怜的母亲提供很多生活上的帮助,比如波特罗的学费等。波特罗曾说过:“当你在贫困的时候,生命对于你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麦德林镇有一个传统的文化习俗,而且他们这个习俗是严格不容改变的。那里的男人们必须穿着正统,因而,礼服、领带与帽子都是日常装扮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时,女性必需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儿童也必须是彬彬有礼并且听话守纪律的。波特罗小时候很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直到十九岁那年他才离开自己的故乡——麦德林。他是这样描述他自己的:“我是一个生长于第三世界的艺术家。换句话说,我并不是在博物馆周围以及约定俗成艺术传统圈子中长大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以一种带有新鲜感的视觉经验来接近和观察我周围的事物。”麦德林的小镇充满了魔力、诗意与惊奇,正是他所见到的这一切,燃起了他的想象力。

  他在风景中寻求真实,因为大自然的一切景物使他的画面变得丰富而且美丽。他所描绘的麦德林镇主题涵盖甚广,其中包含天堂、野餐、斗牛、士兵、舞蹈、婚礼、葬礼还有装饰华丽的哥特式教堂。

  波特罗德作品反映了宗教与战争的力量,比如宗教墙面上过度的装饰图案,画那些苦受折磨的圣徒们,还有受难的基督耶稣。他对前人的艺术、现代艺术的了解是从他进入学校和开始旅行之后才开始的,之前并没有受到过任何关于艺术史方面的熏陶。

  出于对于斗牛的强烈热衷,巴特罗还曾特地进入斗牛学校。年轻的他在那里学习,打算成为一名斗牛士。然而,当他看到第一头活生生的斗牛时,他停止了,他不再学习如何驾驭这些公牛。他接下来的时间所作的是画大批的公牛还有斗牛士。当他他二十岁时,用它赢得的国家艺术家沙龙(Salon Nacional de Artistas)奖金,从哥伦比亚的(Buenaventura)港口出发旅行,到达了向往已久欧洲。他去了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学校(Escuela de San Fernando)学习。在普拉多博物馆(Prodo),他看到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便开始临摹。他觉得从大师的作品中获得是他一生中获得灵感是非常重要的。他临摹了诸如提香、丁托列托和维拉斯贵支等人的作品,同时,这也都是他作品重要特色一个组成部分。

  在西班牙停留一年以后,波特罗去往佛罗伦萨(Florence)。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凡的时期,他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佛罗伦萨的生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生活可以变得更加快乐。”巴特罗研习了皮埃罗•代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 Francesca)、乌切罗(Uccello)与马萨乔(Massaccio)等人的作品。在意大利,巴特罗这种过度肥大造型的这种品味被人们所认可。所以他说他已经发现了,绘画不仅仅是他实现、表现出来的那样,而是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而且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经历过意大利旅行的那段时间后,他的作品的稳定的结构因素逐渐加强了,相反,冲突性的元素少了很多。他的作品有着更加严整的构图。 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对于波特罗一生的创作热情始终有着很大的影响。

  之后,巴特罗又去了墨西哥。在这里,他看到了墨西哥壁画大师们的作品,这便激起了他创作的兴趣,他把当时社会正发生的事件融入到创作当中去。受到墨西哥壁画三杰以及里维拉(Diego Rivera)的妻子卡洛(Frida Kahlo)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他觉得里维拉构图不是很有条理,觉得西盖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是世界上最糟的画家,感到奥罗斯科(Jose Clemente Orozco)是德国表现主义的派生物。就墨西哥壁画而言,他们人格遮盖住了他们作品的光辉。所以,波特罗要走一条不同他们的道路。

  今天的巴特罗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艺术事业的热衷仍旧不减当年。

 



图三 《有香蕉的静物》
(Still Life with Bananas)
1990
布面油画
130×90cm
 


图四 《查尔麦塔的死》
(La muerta de Luis Chalmeta)
1984
布面油画
175×121.9cm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隐藏在内心的垂网
· [专稿] 2008禅猫东子艺术作品展上海
· [专稿] David Diao 个展——大亨里房子
· [专稿] 三影堂青年摄影艺术家联展
· [专稿] 杂烩川美——2008北京SHOW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