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阿丽娅娜博物馆与中国瓷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11-25 00:02:23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十七世纪中国出口的青花瓷

  一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也是文物爱好者和艺术鉴赏者趋之若鹜的收藏品。日内瓦阿丽娅娜博物馆收藏着2万多件陶、瓷和玻璃艺术珍品,其中中国瓷器有2500余件,阿丽娅娜博物馆因此成为瑞士收藏中国瓷器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从事艺术和中国文化研究的阿丽娅娜博物馆副馆长舒道静女士日前陪同记者参观了馆藏的中国瓷器珍品。

  在日内瓦联合国办公区,由日内瓦人古斯塔夫·里维利奥(1817年-1890年)出资兴建的阿丽娅娜博物馆格外醒目。博物馆1877年动工,历时10年完成,一直作里维利奥私人收藏品展览所用。博物馆正面的山墙上有东、西两组塑像,每组10座,西侧为太阳神阿波罗及主司文艺美术的九位女神;东侧则为荷马、柏拉图、索福克洛斯、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古滕堡、卢索等十位哲学家、戏剧家、诗人、画家、雕塑家。博物馆背面是两尊雄伟的狮子塑像。进入博物馆,只见中间部分为蓝色并绘满星辰的巨大穹顶,展厅为上下两层的椭圆形大厅,每层均以造型迥异、螺旋型的黑、白两色大理石柱支撑,馆内的壁画以罗马神话为题材。精美的建筑和室内装璜与美仑美奂的陶、瓷、玻璃艺术珍品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阿丽娅娜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以被称为“百科收藏家”的里维利奥的个人收藏品为基础。他一生都在收藏,从瓷器、绘画、武器到家具无所不包,他的目标是实现“百科全书式”的收藏,然后以展出的形式与人分享,里维利奥是典型的19世纪“慈善家”的样板。阿丽娅娜博物馆是日内瓦当时开设的第二家博物馆。1938年,阿丽娅娜博物馆与日内瓦美术与历史博物馆合并后,成为专门的陶瓷馆,中国瓷器就在此展出。几十年来,博物馆收到许多捐赠,同时,也根据博物馆的预算能力收购瓷器珍品。

  舒道静女士说,目前,阿丽娅娜博物馆的藏品以展出陶器、瓷器和玻璃制品为主,展品囊括从中世纪到当代的各个历史时代。从地区分类看,包括远东、中东和欧洲地区,是瑞士同类博物馆中收藏比较全面的博物馆。博物馆开设了中国瓷器展览室,除少量汉、唐和明代藏品外,绝大部分中国瓷器为清代的中国出口瓷器,以清花瓷为主。舒道静强调说,阿丽娅娜博物馆的中国瓷器收藏品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中90%为中国出口瓷,这些瓷器在中国已难觅踪迹。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生产的“中西合璧”的座钟

    来到里维利奥专门为中国瓷器设计的“清花室”,展室上方绘制了一条清花龙,展柜里陈列着里维利奥收藏的中国清花瓷珍品,其中有首批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清花瓷盘。有趣的是,旁边摆放着几件欧洲国家的仿制品,表明中国瓷器的受欢迎程度。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将中国瓷器贩运到欧洲,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人梦想中的东方极乐世界的形象代表。瓷器不仅质地精美,情趣高雅,而且好包装、易运输,是欧洲人非常喜爱的中国外贸商品。由于西方人不掌握瓷器制作技术,物以稀为贵,中国瓷器被称为“白金”。早期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还不多,质量上乘,主要是供应给欧洲的王室和贵族。尽管王室、贵族财大气粗,但都舍不得将中国瓷器作为日常器具使用,而是用来作室内装饰品。许多贵族以中国瓷器装饰房间为时尚,将中国瓷器从墙面铺到屋顶,形成一个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屋”。后来,随着大量清花瓷进入欧洲国家,清花的色彩也成为欧洲的时髦颜色。

    舒道静介绍说,18世纪以前的中国出口瓷器完全是中国人设计,以山水庭院、花鸟鱼虫、富贵人物等图案为主,但欧洲人对花色品种有自己的喜爱,欧洲人逐渐向中国瓷器工场提供图案,由中国工匠烧制具有西方人审美观的“中西合璧”的出口瓷。中国瓷器制造商也经常改变造型,以符合欧洲顾客的口味,如带耳的陶瓷酒杯和茶杯,便是沿用西方金银器的造型。中国瓷器作坊还将欧洲藏书票、外文美术字、人物和纹章的设计施于瓷器上。

    进入18世纪,随着中国瓷器出口量的激增,中国瓷器逐渐进入中产阶层家庭,而这一时期,德国迈森地区发现了制作瓷器不可或缺的高龄土,欧洲开始模仿中国瓷器制作工艺。西方人最早模仿制造中国瓷器的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一些欧洲制造者不仅模仿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还模仿中国瓷器的图案和人物造型,但由于关山阻隔,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凤毛麟角,加之他们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单纯模仿的结果是不伦不类。阿丽娅娜博物馆展出了一些西方国家模仿的中国瓷器,不论是工艺质量还是图案造型均有“东施效颦”之嫌。

    在阿丽娅娜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件18世纪荷兰人订购的景德镇出口瓷盘《带伞的中国女人》,照理说,有关中国的图案应由中国人设计,然而,荷兰设计师普鲁克却按照自己想像中的中国形象给景德镇工匠提供了图案,使图案中的“中国女人”看上去非常欧化,算得上是中西艺术交流的一个“典范”吧。阿丽娅娜博物馆藏品中的另外一个“中西合璧”作品是1750年法国宫廷中的一个座钟。座钟高48·5厘米、宽37·5厘米,厚29厘米,用德国迈森瓷制作出形态逼真的人物造型,用法国万塞瓷“雕刻”出鲜花盛开的花园,而承载由法国钟表机械装置部分的则是中国瓷罩(将一只中国瓷瓶横截断)。将德国、法国和中国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也只有浪漫的法国人才能设计得出。

    与许多欧洲国家的重要博物馆相比,阿丽娅娜博物馆的中国瓷器不仅收藏数量不多,而且也缺少令人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但“平淡之中”仍可管窥中国瓷器贸易之斑。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意大利绘画400年—贝利尼博物馆藏品展
· 感受中国文化 诺奖大师聚首紫檀博物馆
· 走进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之“中国亭”
· 世界文化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
· 法国巴卡拉博物馆水晶珍品展(图)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