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在中文里,“自然”是一个名词,指代着“天圆地方”之间生生不息的世界;而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又是一个形容词,它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心灵的真诚与自由,代表着东方美学的至高境界;对于中国文人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动词,它将人与万物共融为一个整体,并使人在获得自然能量的同时,触摸到宇宙运行的哲理,与“道”相遇。“自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核心。
展览开幕现场
2019年4月6日,北京索卡艺术中心将方力钧、仇国仕、丹尼尔·埃斯卡纳齐、洪凌、曾小俊、赵梦的作品齐聚一堂,组成了一场以“自然”为线索,探索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当代如何可能的 “高端对话”。这场名为“我自然”的展览中邀请了6位国际著名艺术家,他们的经历与创作都囊括中西,横跨传统与当代,通过运用绘画、雕塑、装置和摄影等艺术媒介,既回应历史文脉,又颠覆人们对“传统”的固定想象。
艺术家仇国仕
何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身为苏富比亚洲区主席和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及主席的仇国仕,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焦点人物,此次展览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带来了8件摄影作品。仇国仕的摄影里体现出澄明静寂的意味,赋予物象以人的生命,并从中完成对自我的观照,体现了一种空寂沉思、探寻内心的文人精神。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为拍摄对象,这些器物都来自台湾著名收藏家陈仁毅的收藏。古物在艺术家手中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活力,器物的美感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仇国仕《A Boxwood Seated Figure of Vajrasattva by Pan Xifeng》数码影印/纸基相纸 100x67cm 2018
仇国仕《A Carved Wood Standing Figure of a Bodhisattva》 数码影印/纸基相纸 66x100cm 2018
仇国仕《A Bronze Ruyi-Handled Incense Burner》数码影印/纸基相纸 66.5x100cm 2018
仇国仕《A Parcel-gilt Bronze ‘Tortoise’ Waterdropper》数码影印/纸基相纸 67x100cm 2018
作品局部
仇国仕《A Bamboo-root ’lotus pod‘ Ruyi Sceptre》数码影印/纸基相纸 100x66.5cm 2018
仇国仕《An Imperial Inscribed Bronze Incense Dish》数码影印/纸基相纸 100x66.5cm 2018
因为作品采用胶片拍摄,并利用光线制造了强烈的虚实对比,他镜头下的佛像、器皿和莲蓬有一种电影般的质感,观众似乎能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曾说:“面对一件器物,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与其联系的方式均有所不同。有点像精神分析,这些方式都能反映个人精神面貌,通往你的内心深处。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奇石奇木的原因,当你看到他们,真的可以很深度地发掘到内心深处。” 在仇国仕那里,看似小众的“文人艺术”与更多人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富有浪漫色彩的镜头语言,为这种雅趣打开了新的可能。
艺术家赵梦
在艺术家赵梦看来,这种人文精神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易经”以“变易”为核心,陶瓷的造型与烧制的过程中,人之外的自然因素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因而陶瓷也在不断变化着,每一件作品都在运动中凝结成自身。雕塑上的水墨质感,均用最简单的炉火烧制而成,是艺术家日复一日地实验、摸索、控制每一个变量而形成的杰作,可称得上是人与自然的完美协奏。而《祥云图》系列的白色瓷片与水有关,造型由泥浆滴漏下来堆积而成,而这也暗喻了从水到云的自然流动。
赵梦《雕塑4》陶瓷 31(H)x36(L)x18(W)cm 2018
作品局部
赵梦《雕塑2》陶瓷 58(H)x29(L)x25(W)cm 2018
《雕塑2》局部
赵梦《祥云图-1》陶瓷,宣纸,墨,亚克力 100x100cm 2018
《祥云图-1》局部
《祥云图-1》局部
赵梦《祥云图-5》陶瓷、宣纸、墨、亚克力 100x100cm 2018
赵梦《祥云图-6》陶瓷、宣纸、墨、亚克力 100x100cm 2018
《祥云图-6》局部
陶瓷这种材料常被人们以“工艺品”来对待,但它为什么就不能像雕塑一样成为艺术呢?赵梦一直在追问这个问题,并不断尝试把中国水墨与陶瓷这两种容易被简单对待的艺术语言更深层次地结合起来。他的雕塑作品蕴含着一种“皴陋美学”,与以往人们对陶瓷媒介的认识不同,艺术家通过研究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皴法,将这种常被人忽视的审美经验与陶土相结合,并且依旧展示于传统的基座之上。形如笔锋婉转遒劲,色如墨韵润泽枯淡,传统美学的符号融合孕育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生机。
艺术家丹尼尔·埃斯卡纳齐
丹尼尔·埃斯卡纳齐的摄影作品以不确定的形态和极简的色彩为观者留下了想象的余韵。丹尼尔生于世界重要古董商的家族里。长期浸泡在东方文化之中,同时又有鉴定的功夫,这些都决定了他作品的力量感。虽然他使用的摄影手法非常具有科技的味道,但他将作品的物理形象感性化,并赋予对象以精神意义。这种精妙的呈现背后是他驾驭摄影语言的深厚功底,因为他早年为古董拍摄图录时,就对照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丹尼尔·埃斯卡纳齐《每时,每分II》艺术微喷 48Φ cm * 1 ,10Φ cm * 5 2017
作品局部
丹尼尔·埃斯卡纳齐《每时,每分I》艺术微喷48Φ cm * 1, 10Φ cm * 5 2017
丹尼尔·埃斯卡纳齐《无题IV》(系列:《你的图像》) 艺术微喷 43 x 58 cm 2013
丹尼尔·埃斯卡纳齐《白色物语I》艺术微喷 50 x 37.5 cm 2015
作品局部
丹尼尔的作品被称为是一种人文的“理学”,这需要依赖创作者的精神注入,因此也考验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他在对瀑布、烟雾等原有形象的解构中,试图使观众通过深度的凝视,体会只有感性才能触及的抽象思想,因此他并不满足精细展现物体的表象,而是深入其本质。他说:“我不像通常意义上的摄影师那样去到处寻找拍摄对象,我更愿意在工作室中创作,因为我很喜欢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中透露出来的思想——他们不迷恋自然的物质性,而是探求着自然的精神性,这也是我在创作中特别注重的一点“。
艺术家方力钧
细细品读方力钧的版画,会发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洒脱与自由的一面。“玩世”与“泼皮”是文人在苦闷环境中的自我解脱。方力钧学版画出身,他把版画的尺幅放大,展现出一种对人身体上的压迫感,这是传统版画尺幅所不及的。展览中,方力钧的作品体现了两种风貌,包含一幅巨大的灰色调版画和几幅尺幅中等的色彩鲜艳的版画。一灰一彩,形成鲜明对比。
方力钧《2017 (AP/18)》木刻版画 244x122cm 2017
作品局部
方力钧《2013-2015 (12/18)》木刻版画 244x122cm 2015
作品局部
方力钧《2017 (/68)》木刻版画 60x80cm 2017
方力钧 《1998.11.15(4/8)》木刻版画 488x605cm 1998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这张作于1998年的巨幅木版画,展现了一群仰头看天的面孔,有的甚至没有眼睛。而画面核心那张巨大的脸狰狞着,伸出手像是要捏碎什么东西,画面风格凌厉,气氛凝重。而作于2015-17年的一系列作品更趋于装饰性,增添了很多笑脸,这些颇为熟悉的面孔依稀使人想起日常的网络社交生活。方力钧在这种近乎漫画式的简洁形象中,渗透着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作品中的气质,使他无意间也成为了“当代文人”,恰与古代名士“放浪形骸”的风度相合。
艺术家曾小俊
深度观看是进入自然的开始。曾小俊对自然的敏感早已有渊源,198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毕业移居美国后,他留连于海外大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馆藏中。1997年归国后,他还陆续收藏了许多古家具、古董。由传统器物的视觉积淀中,他体悟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造化的那种深沉的爱,站在曾小俊的作品面前,你能感觉到艺术家在用眼睛一遍遍地触摸这些自然灵性的结晶。
曾小俊《唐枕梦之三》设色纸本 108.5x227.5cm 2018
作品局部
曾小俊《唐枕梦之二》设色纸本 147x188cm 2018
作品局部
曾小俊作品中的主角都是他能够亲眼所见的东西,也包括他收藏的古董。他的作品常常从虚淡中透露出精微。藏家的眼光使他善于从细微处入手,把微观的瓷器绞胎纹演绎成一种与自然同构的山水景观,体现出中国文人以小观大的宇宙意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这种精微的、直通精神的描绘被他称为“敏感主义”。他之前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作画时,每幅画都花了很长时间,不断在改,总觉得它们自己有生命力,跟画古藤一样。这两者是相通的,追求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先是喜欢它,才能欣赏它,画它,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包含了千变万化的生命力”。
曾小俊《唐枕梦之一》设色纸本 108.5x227.5cm 2018
作品局部
绞胎瓷工艺始于唐代,宋代极盛,元以后逐渐衰落。制作方法是将不同颜色的泥绞在一起形成瓷器表面的花纹,但烧制的不确定性使得最终效果依赖于自然。曾小俊认为,经过工匠之手和收藏欣赏之后,绘画是他对器物的第三次创作。这样它对器物的感受便更为深入。
艺术家洪凌
洪凌以山水精神入西洋油画,获得了一种天然的契合。他认为,所谓油画和国画、中国与西方,在表达具体的情感和形式时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这种艺术形式是否从自己的心性中生长出来。在他的理解中,文人精神就是对人、对天地的一种善意。他认为,正因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天然地具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属性。每当与自然同在时,都感觉到兴奋与坦然。
洪凌 《雾罩春深》布面油画 158x308cm 2018
《雾罩春深》局部
最初他学习山水,后转学西方油画的造型和素描,之后又在写实风格的创作之外尝试了抽象绘画,最终他在90年代之后选择在黄山脚下建立工作室,投入山水的怀抱,选择了以“气象”这一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表达山水的意象。他的作品既做到了中国绘画中的笔墨气韵和开阔深远的意境,同时又用油画媒介丰富的色阶展现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色彩的浑厚感。
洪凌《故山琼影》布面油画 200x250cm 2014
《故山琼影》局部
《故山琼影》局部
他更希望建立一种无缝对接的、完整的、不分中西的艺术:“只要它是善的、是雄强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自然的表达”,他把这称作是“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的课题”。谈及中西文化的分别,他以山水精神来说明:"西方文化传统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山水充当人的背景。而中国的山水里有一种叫‘境界’的东西,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不分离的,我们把山水看‘活’是从哲学意义上看山水”。正如他所说,自己对东西方艺术的理解和融合是在“行走”中实现的,他表示:“山水精神也是一种行走,是一种生命体验,也是忘我的境界”。
展览现场
据策展人郑嘉莹女士介绍,展览的缘起是由于索卡艺术画廊创始人萧富元先生去年在台北索卡艺术中心举办的私人收藏展,展出的宋代的瓷器反响很好。而索卡画廊又主要展示当代艺术,因此她想到可以邀请既精通东西方文化,又可以驾驭传统和当代语言的艺术家来参展。其实,如果我们只去思考艺术本身的问题,那么看似矛盾的艺术观念和样态将会通过艺术家的个人体验变得亲密无间,如果“我”与“自然”并行共进,那么“传统”将不再沉重,它们会依然连接着我们的内心,并延续着未来。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文/ 鲍明源 部分图片来源:索卡艺术中心)
左起:策展人郑嘉莹,艺术家丹尼尔·埃斯卡纳齐,索卡艺术中心创始人萧富元
索卡艺术中心创始人萧富元(左)和艺术家曾小俊
索卡艺术中心创始人萧富元(左)和艺术家洪凌
观众观看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