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麦克林、王剑联展:以抽象“相遇”走进心灵深处

时间:2018-03-25 01:12:56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展览现场

2018年3月23日,来自英国的艺术家约翰·麦克林和中国艺术家王剑的抽象绘画作品展“相遇”在偏锋新艺术空间拉开帷幕,方志凌担任该展策展人。“相遇”(Encounters)的概念来源于196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际互动方法,现在它作为偏锋新推出的展览系列,通过来自亚洲和西方的优秀艺术家之间的相遇,探讨抽象绘画以及他们艺术理念的差异和共通性。展览选取了两位艺术家各个阶段的作品呈现给观众,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

关于麦克林创作的视频档案《大师》,时长6分24秒

约翰·麦克林1939年生于英国利物浦,现生活工作于伦敦。他的艺术特别注重表现绘画、色彩和形状。他曾在大幅的画布上用液体颜料无意识地作画,并在构图中体现抽象的节奏。他深受马蒂斯,米罗和克利的影响,马蒂斯曾说“艺术是一把安乐椅”,这与麦克林绘画中的曲线,笔触,稳定而缓慢的画面结构以及柔和的色彩相联系。借助他们的能量,麦克林对形状更加运用自如,使得他的绘画不仅传递出情感,还借以特定的符号渗透出叙事。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曾对他的作品非常推崇。

约翰·麦克林《雷鸟》 1969  布面丙烯 152.6×322cm

约翰·麦克林《乔伊的午餐》1984 布面丙烯 64×171cm

《乔伊的午餐》局部

约翰·麦克林《宝箱》1987 纸本丙烯 58×40cm

麦克林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作品里展现了他对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吸收。那是一个二战后快速发展的西方,大众文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欧美,各种“后现代”艺术泛滥开来。那一代人的“现代体验”就被浓缩在了简练、直率的视觉结构中。这一时期他的色彩接近于工业印刷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在轻松活跃的色彩氛围里体现出流行元素和大众文化的倾向。但麦克林毕竟还是一个欧洲人,从色彩传达出的“内在体验”中可以看到。他一直延续着欧洲艺术史中色彩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对应,其中包含了更深邃的情感体验与温暖的“人性”。这一点与来自美国艺术的视觉结构和抒情语调有所不同。

约翰·麦克林《航海家》1993 布面丙烯 77.7×99cm

约翰·麦克林《罗素》1994 布面丙烯194.7×71cm

约翰·麦克林《城堡》 1999 布面丙烯 110×226cm

在他的作品《城堡》中,近似旋转对称的画面结构中蕴含着颤动,这种动力来自于对规整的打破。手绘的形状边缘时而锐利,时而松动;未能涂匀的笔触再次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结构,图形间的色彩关系和位置关系象征着某种意义,形状的微妙变化使得稳定结构中的视觉路径流动起来,让画面产生了呼吸。一种“思想”如同“载歌载舞”一样反映在他的艺术中,韩国的陶瓷艺术也曾影响了他的创作,约翰·麦克林说:“我喜欢他们那种淳朴的颜色,彩色陶瓷上的棕色瓷釉,我觉得让人很受触动……我意识到这是一种胸有存竹的笔触。不是盲目性的,而是每一个动作都有一种从手到笔作画的气势,我觉得深有同感”。

约翰·麦克林《夏天》2002布面丙烯 233×170cm

《夏天》局部

约翰·麦克林《杂技》2011 布面丙烯 120.2×180cm

王剑创作历程的视频档案《观》时长7分

王剑1972年生于河北邯郸,现生活于北京。青年时代的他曾深入阅读东方哲学,广泛涉猎艺术史、文学等领域的书籍,同时也研习水墨技法。日常生活的体验对他的创作至关重要,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以捕捉景物中隐含的结构和线条作为视觉印象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形成了构思,“摄影是在整理视觉,是对印象的加强,这启发了我的创作”。他说:“日常的观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艺术家早期的创作较为具象,他把自己居住过的每一个地点都画下来,借此以寄托他在那一时刻的心理感受;进入抽象以来,这种感受仍然与日常经验有关。“比如我曾长期在高速公路开车,回想起那种黑夜开车的体验,我在高速运行中同时周围又是静止的,我用一根线来表达这种感受”。

王剑《有水池的组合》2001 手工麻纸墨 106×66cm

王剑《河》 手工麻纸墨  2001 106×66cm

王剑《我》 2006 手工麻纸墨、铜箔、立德粉 66×51cm

王剑的作品中极少出现色彩,对黑白的迷恋和早期的水墨训练有关。他希望画得更纯粹一些,因为黑白都是极致的状态:“虽然抽象画从形式上看像是来自西方的观念,但对黑色的运用还是更多基于传统。东西方人对墨色与黑色的认识并不一样,在东方我们会把墨色当色彩使用,画刚长出来的竹子会用很浓的墨,体现一种饱满和充盈的感觉。而西方人眼中的黑色是压抑且黑暗的”。“我在运用黑色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跳跃性,有时候会进入东方的情境中,有时候也会对黑色赋予压抑的感受,现实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和过去的纯粹的传统不一样,因此画面中各种因素都会有”。他不断将技法的东西减弱,到现在,他已经只用炭棒和丙烯来作画了:“技法的东西越来越少,但是后面的东西需要巨大的支撑”他说。

王剑《有水池的组合》2007 纸本矿物颜料 180×180cm

王剑《双桥H4》2013 布面丙烯、墨、炭笔 200×140cm

王剑《17HYD1》2017 布面丙烯、木炭、中药 150×80cm

在他的作品《17HD1》中,画面仅存的一根线条试图挑战画布的边框,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冲突和对抗,展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体悟:“生活当中必须有冲突,就像戏剧,如果没有冲突,也就不会进行下去,生活本身也不存在”。他对线条十分迷恋,从艺术史中他发现“直线和曲线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他说,“我一直在探索直线和曲线的精神性,它们是另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王剑《17HYD3》2017 布面丙烯、木炭 150× 180cm

《17HD3》局部

王剑《17HD5》2017 布面丙烯、木炭 150×180cm

王剑《17HYD6》2017 布面丙烯、木炭、中药 150×180cm

王剑《SBL4》2018 纸本炭笔 56×76 cm

策展人方志凌认为,两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并以自己的感受描述了各自的“时代特质”。对麦克林来说,他画作中的温情与平和展现了后“存在主义”一代的情愫,而王剑则用自己日渐纯粹的语言流露出70后在时代面前的焦虑。他们都提到抽象绘画与自己的“思想”、“记忆”、“精神”的关系,都能感受到直线、曲线“与人内在精神的联系”。这也是他们选择并坚持抽象绘画的根本原因。抽象绘画不仅是形式美,在策展人看来,他们的视觉呈现最终直接指向心灵体验,这种体验复杂而深刻,最终使得抽象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从前卫艺术相互迭代的斗争中解脱出来,回归诗性,把“当代艺术”的本质加以诠释。

展览现场

偏锋新艺术空间早在2012年就开始酝酿“相遇”的系列展览,他们希望把中国人并不熟知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及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建立中西方艺术家之间意义深远的联系。在关注抽象艺术的同时,偏锋新艺术空间也力图以这种相遇为契机,以中国视角来寻找东西方艺术家在艺术中的共鸣,借此来探寻当今世界的艺术趋势。

展览将持续至5月3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