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纳德个展于Tong画廊开幕 异域风情下的文化融合

时间: 2016-11-05 17:18:38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Habitations Rojas (Red Room) 布面油画 85x90cm 2016

这是一场充满异域风情的展览。观众宛如跟随着波斯商队一路前行,沿途有色彩艳丽明快的地毯,有不同国度的特色面具,有欧洲古典的回廊与雕塑,也有风格迥异的壁画样式……2016年11月4日,马克•纳德(Mark Nader)个展“Mark Nader : Doublespeak”在Tong Gallery+Projects开幕,这也是画廊方首次推出的海外艺术家展览项目。

马克•纳德(Mark Nader)毕业于久负盛名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英国与墨西哥混血的身份使他的绘画作品呈现出跨文化、跨语境以及跨时空的多重特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其绘画结构里面,“在这两种文化类型中构建出一种叙事模式。”

开幕现场,左至右:Tong Gallery负责人孙彤,艺术家马克•纳德(Mark Nader),策展人史健

Sala De Borracho (Drunk Rooms) 布面油画120x150cm 2016

墨西哥的活跃和欢快在他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那种跳跃的思维同样在每一个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呈现出怪诞和调皮:结构、色彩似乎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作品内容却超级“混搭”。这厢是阿拉伯图案的地毯,那厢是古老东方的龙与图腾,在被问及他如何理解跨文化的交融时,纳德认为这正是他关注的点,而且在和中国不断往来的过程中,他甚至发现了诸多东西方的相同之处:“我反而觉得,我们有很多东西在其本质上是极其相似的,甚至有些在外在形态上也有出奇的关联,因而我更多的强调‘同’而非‘异’。”

纳德的作品扎根于对阿兹特克(Aztec)、玛雅(Mayan)和奥尔梅克(Olmecs)的印第安古文明的符号学和文化图像志(iconography),亚洲丝绸之路的地毯设计,以及欧洲的家庭绘画的深入研究。他将古代文化的视觉符号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语言形式重新编码,并生硬地植入了21世纪嘈杂、琐碎、平庸的现代社会生活图景中。在有意地歪曲和想象的再创造下,纳德展现了一个个平滑的虚拟空间:神秘的美洲神祗出现在食品超市的柜台前;精致可爱的洋娃娃被嵌入到充满阿兹特克花纹的居所中;肃穆的印第安图腾柱矗立在配有机器人管家的欧式客厅里……

展览现场的雕塑作品

艺术家与观众交流

纳德的作品带有波普拼贴(collage)的味道,尽管此处是通过架上绘画这一形式实现。这种拼贴风格突出体现在他对被呈现的场景、人、物件、动物采用的不同笔触和画风的控制和运用中。例如,地毯纹饰被二维符号化,阿兹特克人则以《门多萨抄本》(The Codex Mendoza)的石刻画风格的粗线条简笔勾勒,现代人物的表现偏于写实风格,小孩子则像是会出现在儿童读本中的形象。这些错位的元素被嫁接在花哨甚至于天花乱坠式过剩的色彩和图案组成的背景中。作品的整体构图效果拒绝了透视规则,也更加凸显了一种无厘头的游戏意味。

动物形象在纳德作品中反复出现,这和艺术家对墨西哥手工怪兽雕塑(Alebrijes)的欣赏和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中动物的象征地位有关。纳德作品中对动物形象的谐谑式的迷恋绝非现实主义的描摹,相反,美洲动物的形象被尽情变形、放大、裁剪、组合,充当了作品中重要的拼贴元素,展现出奇特又野性十足的场面:夸张、有趣甚至费解的形象诸如狼头人身的仆人,长着麋鹿头、身着休闲装的男子,甚至是身形庞大、豹脸熊脚的兽人强行霸占着画面的前景,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在这些奇特的场景里,在纳德的创造中,动物和人逐渐模糊了身份,似乎在传达一种“动物就是人,人就是动物”的隐喻。这一文化隐喻在现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不管是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对于身体异化的焦虑,还是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中揭示的人的动物性与政治性的密切联系,都是我们理解现代人的原始性的凸显。纳德的创作可被认为是这一隐喻的一个精妙的图像表达。同时,这些粗犷、新鲜,原始主义色彩浓郁的兽人造型明显带有网络图像特有的视觉攻击感和挑逗意味,诠释并彰显着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Cuarto Verde (Green Room) 2016,Oil on canvas, 85 x 90cm

Mercado (Market place) 布面油画120x135cm 2016

纳德的作品不仅是一次次达达主义式的冒险, 也因其错配的文化物件在相同时空的并置效果催生了超现实主义梦境般的荒诞感。此外,通过大胆的置换和挪移,他的作品在不断刺激着视觉和想象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对后现代语境下图像与视觉符号的再思考。充斥在画布上的丰富却又脱离了语境的文化符号是缺少意义指向幽灵般的符码,成为了拉康(Lacan)意义上“漂浮的能指”。艺术家结合欧洲家庭绘画及其构图风格,对这些符号的重新筛选和编排,构成了一幅幅狂欢节般的图景,形成了强烈的剧场性效果。在以极度的平面化消解各类图像和文化元素间的内在差异的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诙谐的波普感,探索和构造着另一种风格新颖、便于传播和流行的图像形式。这种波普风格的跨文化、跨时空的生活场景的刻画也是对《门多萨抄本》(The Codex Mendoza)的一种现代回应,吸引着人们对墨西哥古文明更多的关注。

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网络时代图像的流动性与无限增殖造成了深度的模糊,文化的界限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互联性媒介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跨文化”甚至是“跨时间”的交流的可能性。无论是崇高的古代宗教圣像或是现代报刊上随处可见的插画,都能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共存,并达成某种平衡。对纳德而言,他在这股网络图像的大潮里扮演了档案管理员、加工者以及沟通者的角色。

Habitations Arabe (Arabic Rooms) 布面油画120x150cm 2016

展览空间现场

这种在数字时代对墨西哥和欧亚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关注、再发觉和整合正是纳德创作者一系列作品的初心。不管是光怪陆离的色彩,还是血脉喷张的形象都是试图唤醒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审美体验。作为艺术家,他的反讽和再创造同时催生了怪异的冰冷和熟悉的温暖这两种感受,并和其作品的跨文化、跨时空特质一起,使得纳德成为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的优秀画家。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21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