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贡计划:一种乡镇建设实践 ——粮库艺术中心开幕展首推在地文化展览

时间: 2016-09-03 16:29:51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展览海报,茅贡镇,2016年8月28日

粮库艺术中心开幕展于2016年8月28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举行,展览包括“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百里侗寨风物志”、特别项目“禾仓计划”“侗寨营造实录”,茅贡计划参加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项目“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以及三个独立设计师品牌:“自然家”、“PHAIdesign”和本土品牌“吴天喜”。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黎平县县委常委杨通辉、县政协副主席杨志勋、黎平县文广旅游局局长周明锋、茅贡镇党委书记杨胜雄、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馆长任和昕、本次展览策展人左靖、安徽大学农研院院长张德元、部分关注乡土建设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深圳、广州、上海的艺术家代表等。


黎平县县委常委杨通辉宣布展览开幕


策展人左靖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广州、安徽、重庆的志愿者合影

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

本次展览第一部分是摄影家李玉祥的“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摄影展。策展人左靖推崇建筑师松田直则的“我的建筑理念是不制造新建筑”的建筑理念,他认为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对有限的物质资源的消耗以及与土地的关系具有不可逆转性。在当今现代性危机中,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建筑中得到启迪。在侗族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体系中,价值观和道德观贯穿其中,象征意义与视觉需求有效且克制,功能性和审美多样性完整并统一,建造的规制要求与自由延展又能巧妙的结合,特别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对土地的友善是侗族木结构建筑最让人欣赏之处。


李玉祥“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展览现场


李玉祥“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展览现场


李玉祥“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展览现场


李玉祥“1980年代的侗族乡土建筑”展览现场

摄影家李玉祥花了整整30年的时间用相机记录下了大量散落在中国最荒僻的民间的古老村落。本次展览是李玉祥于80年代在贵州、广西和湖南拍摄记录的大量侗族地区古老的乡土建筑,包括侗寨经典建筑风雨桥、鼓楼、民居、戏台、寨门、禾仓等,都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场域建筑和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禾仓工作营
“禾仓计划”展示


禾仓,纪录影像,彩色,7分43秒

建筑师梁井宇带领团队在地扪村复原了侗族的建筑之一“禾仓”,通过拆解一个简单的木结构,让观众了解木结构建筑的精妙之处,每个构建、每种工具,包括工匠都有详尽的记录,还有记录搭建木结构建筑“禾仓”完整过程的纪录片。


同济大学王红军团队制作的侗寨建筑测绘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红军带领团队对侗族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测绘,他们将这些建筑的立面图、平面图、剖面图绘入精美的折页中,为观众对侗族木建筑的结构认识提供了理性和科学的视角。

百里侗寨风物志

“百里侗寨风物志”是一个展示“百里侗寨”风景和物产的图片和影像展,展览集中展示了侗族地区人民丰富多姿的生产、生活、节庆娱乐等各类活动。展览分为侗寨村落介绍、图片摄影和影像纪录片。


“百里侗寨风物志”展览现场

百里侗寨,是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为主轴,南部肇兴镇和西部茅贡镇为两翼,连接高寅(榕江方向)-茅贡-登岑-地扪-腊洞-高近-流芳-寨南-寨头-青寨-蒲洞-县城(锦屏方向)-肇兴(从江方向)-堂安-平善-滚正-四寨-黄岗-竹坪-九龙-岩洞-铜关-宰拱-述洞-额洞等侗族村寨,辐射沿线3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风物走廊。

在今年《纽约时报》公布的2016年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中,中国仅有贵州和杭州上榜。贵州的上榜理由是“正宗的中国山地部落,还没有大众旅游。”因此如何让这一地区发展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和艺术观光的目的地,又如何能避免破坏性旅游开发成为本次展览在图像展示之外留给大家的思考的问题。

茅贡计划


“茅贡计划”参加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
“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回到茅贡镇

本次展览是茅贡计划“文化生产”的开端之作。所谓茅贡计划,是在2016年由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和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计划由一些跨领域的文化工作者,通过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等形式,开创一种混杂的文化经济模式,使外来的资源在乡镇一级集中和生发,文化和商业功能向周边村寨辐射。同时,使当地的资源不再流失。村寨有条件地接受适度的观光需求,拒绝过度地旅游开发,最终使乡镇成为周边村寨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消费目的地,从而保护好村寨的自然生态和社区文脉,以及乡土文化的传承。

粮库艺术中心


粮库艺术中心揭牌仪式


粮库艺术中心   设计:场域建筑


粮库艺术中心外部空间   设计:场域建筑

本次展览所在的粮库艺术中心是由在茅贡镇上一座废旧粮仓基础上成功改造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由建筑师梁井宇领导的场域建筑设计。粮仓艺术中心展示空间分为一个大型的展示空间和配套的几个小型展厅,在露天空间过廊采用了大量的木结构,场地中间铺满碎石。粮库艺术中心是由场域建筑、策展人左靖和贵州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合作,作为茅贡计划之“空间生产”的开端之作,粮库和周边旧建筑通过屋面翻修及室内改造,整理为以公共艺术研讨、地方手工艺和农产品展示为主的文化艺术空间,包括展厅、书店、创客中心、艺术家工作站、导览中心、文创,以及创客公寓、茶室和餐饮等附属设施。外部采用当地传统做法及材料围合建造一条分隔喧闹的公路与安静的展厅之间的廊道,将现有室外空间划为三个大小、形状、使用目地不同的院落。旧粮库将修护、保留大部分旧墙面。新的搭建工艺和材料就地取材,但在某些屋面做法上对传统做法进行了改良。

其他活动


侗族大歌表演现场


侗族大歌现场表演

在开幕式结束后,当地侗族表演队在粮库艺术中心表演了著名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表演最后侗族演员与嘉宾和观众围成圆圈一起载歌载舞。


任和昕馆长介绍地扪生态博物馆12年来的实践


策展人左靖(左)介绍茅贡计划


摄影师李玉祥在研讨会上发言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张德元教授(中)在研讨会上发言


艺术家刘庆元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29日下午,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进行了茅贡计划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地扪生态博物馆馆长任和昕、策展人左靖、安徽大学农研院院长张德元教授、艺术家刘庆元、音乐策划人涂飞、纪录片导演毛晨雨、陶艺家谭红宇、设计师魏籽、云南澜沧县景迈山相关领导、媒体代表和高校学生及志愿者代表。研讨会首先由任和昕馆长介绍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缘由,策展人左靖介绍了茅贡计划以及本次展览的背景情况。与会专家就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城乡互动、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艺术与乡土文化的关系、大地艺术的远景规划、文化产品如何产生经济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5日。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