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苦功,10年积淀,30年不断梳理与发现……
1988年,沈尧伊受中国连环画出版社邀约,着手创作《地球的红飘带》;历经6年,全套926幅连环画创作完成。
沈尧伊向媒体记者介绍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创作过程
同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原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6年,时任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的陈履生,编著了《绘画的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研究》一书,深入、系统地梳理了《地球的红飘带》的编创过程及艺术特点;2007年,北京画院收藏了《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稿934幅(含人物表),以及速写四本、创作草图与素材若干;2009年,“北京画院院藏精品《地球的红飘带》”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与常熟美术馆展出;2016年,北京画院积淀了近十年,从藏品活化的角度出发,重新对《地球的红飘带》研究和梳理,组织展览与出版……从创作到出版,从展览到研究又走向展览,沈尧伊与《地球的红飘带》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被解读与再解读。
“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展览开幕式
2016年9月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北京画院藏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北京画院作为这部经典作品的收藏机构,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将其整理、展览与出版。试图从全新的研究视角,去诠释一位艺术家在面对史诗性的历史事件时,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谱写出现代美术史上夺目的一笔。展览通过全面展示这些创作素材与手稿,复原沈尧伊6年来的创作历程,我们将更近距离地触摸到这件作品的灵魂与沈尧伊的初心。
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专程前来致辞
图与文:《地球的红飘带》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是沈尧伊根据魏巍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编创时间历经六年,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壮举。二万五千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于这个星球,犹如一根鲜艳夺目的红飘带。这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沈尧伊怀抱对长征精神的热情,两下长征路,为老一辈革命者的理想所折服,为他们的精神与气节所感动。而作者饱含情感的记录与描绘,更让这件绘画巨著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励与感动着每一位观者,使他们在审美之余,获得了思想教益和精神鼓舞。如今,面对信仰与理想的褪色,以史鉴今,去感受那个年代人类理想被点燃之后所释放出的无穷力量,相信这会是对长征最好的纪念。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人物形象图谱
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以高视点、大视角、宽视野的文学叙述,对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作了深刻的审视和真实的再现,气势恢宏、内容浩瀚、纪实性极强。沈尧伊在认真研究了文学原著以大量的长征史料之后,以一种文献性的表述语言,成功地将文学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创造了具有史诗规模的绘画巨作。可以说,《地球的红飘带》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修辞高度地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对画面细节的精心考量与拿捏。为此,展览在前期的策划过程中,深入挖掘和梳理了沈尧伊创作这部经典作品的过程、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总结其创作经验,力求发现一些经典创作的规律和方法,以期对当前的美术创作,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作者沈尧伊
长征情怀——因生命而感动
为生命的感动而绘画,或许是一位画家最本真亦是最终极的追求。1969年,沈尧伊随着中央美院66、67、68三届毕业生一百余人,进驻到河北宣化的1611部队,被交予为部队编画团史的任务。在清点废弃的前团史资料时,他发现了一张1962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那深浅不同的红色箭头,激发了他内心一个潜在的愿望,这就是从造型审美去表现长征。随着对长征史料掌握的愈加充分,沈尧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对红军事迹的感动也愈加饱满。如果要问是什么驱使着沈尧伊终其一生都在执着于图写长征。那,就是英雄碧血,共赴国殇的激昂;是纵使身后无名,也誓与旧社会一决死战的较量;是阶级自觉被唤醒之后,抛却个人意识的坦荡;是不臣服于人,不屈从于天的倔强。如此巍巍英魂,犹若奔腾的涛浪涌入沈尧伊的心里,堆垒成一座座纪念碑,从此占据了他人生的全部空间。
沈尧伊创作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速写本
从《毛主席在长征路上》(连环画,1975年)到《而如今迈步从头越》(油画,1976年),从《烽火里程》(连环画,1980年)到《北上》(连环画,1984年),他创作了十余部长征题材的作品。这一切都是沈尧伊长征情怀的默默抒写,恰也是《地球的红飘带》诞生的无意铺陈。为了使观众理解沈尧伊的长征情怀,理解这位艺术家在创作路途中所跋涉的脚步,展览将会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和全面的沈尧伊。一张地图、一间画室、几句感悟、几张照片……希望让每一位观众捕捉到,沈尧伊因生命而触发的感动。
展览复原沈尧伊创作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工作场景
复原史诗——五次亲自长征
为人类的史诗,图绘岁月留影由于长征历程的艰苦,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这部小说中所讲述的红一方面军,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沈尧伊在查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仅仅发现了15张长征期间的照片,其中红二方面军8张,25军团7张。可以说,这样一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迁徙,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谱写的诗篇,那么多可歌可泣,悲壮而又感人的故事,她的图像资料却几乎等于零。资料的缺失给沈尧伊的创作带来了困难,但同时也激发了画家的使命感——为现实创造形象的长征历史,给未来创造历史的视觉形象。
创作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时,沈尧伊的参考资料
面对历史的空白,沈尧伊凭着对长征史的把握,收集了大量30年代中国历史的背景照片,并从1931年至1934年中共苏区少量现存照片以及斯诺于1936年在陕北拍摄的照片中,去推断相关人物的形貌。除了翻阅大量的文献图片,他还根据小说中所描述的路线,两赴长征路。从湘江经遵义过赤水,自大渡河翻夹金山跨松潘草地,为一一落实图中需要表现的环境、建筑、植被、地貌以及居民的特征,他不断用速写和照片记录着,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着,用理性的思维总结着,再用感性的语言表述着。创作时,沈尧伊在细节的处理上毫不马虎,对于红军帽子与衣纹的考究、对武器装备的精研、对长征沿路风土人情、自然状貌的体验,他都绘制了大量手稿与草图。
观众观看《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
本次展览展出了沈尧伊绘制《地球的红飘带》时大量的参考资料、草图手稿,并复原了他创作的场景,使观众了解如此巨大的史诗性著作,其诞生的艰辛。洞悉艺术家对图释长征这件事所抱有的充沛热情,以及所花费的心力与苦功。相信这一点无论对于画家的为艺之道还是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均具有重要启迪。
《地球的红飘带》原作研究展展览现场
开幕式上,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说:“这是一个震撼的展览,连环画虽然是小画种,沈尧伊却绘制出了一部长篇史诗。”《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作者沈尧伊说:“我的愿望是绘制一部立体的、山一样的国家史诗,因此《地球的红飘带》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地球的红飘带》原作研究展展览现场
《地球的红飘带》原作研究展展览现场
《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作者沈尧伊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小可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北京画院美术馆王亚楠接受艺术中国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