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落地外滩美术馆

时间: 2015-05-09 23:09:33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帕特里齐亚•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 (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


帕特里齐亚•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 (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

帕特里齐亚•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是意大利都灵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会(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 Turin)的创办人与会长。自商务与经济学科毕业以后,她于1990年代早期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最初的爱好很快成为了她的全职工作,1995年,她创立了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会。

帕特里齐亚•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是艺术领域内非常活跃的赞助人。她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理事会成员、当代绘画之友成员(自1996年起),伦敦泰特美术馆国际理事会成员(自1997年起),纽约新美术馆领袖理事会(自2007年起),费城艺术博物馆现当代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自2008年起),意大利工业联合会国家文化委员会成员(自2008年起),以及意大利威尼托工业联合会坎皮耶洛奖的「文学专家」评委会成员。

她在艺术领域的工作赢得了在意大利颁发的诸多奖项和殊荣,此外,凭借为当代艺术做出的贡献,她于2003年荣获万宝龙艺术赞助奖,并于2009年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

乌特•梅塔•鲍尔 (Ute Meta Bauer)


乌特•梅塔•鲍尔 (Ute Meta Bauer)

乌特•梅塔•鲍尔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的创始董事,以及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艺术教授。她曾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与艺术文化项目主任,并于2005年至2009年期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项目主任。1996年至2006年,鲍尔担任维也纳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 Vienna)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教授。

鲍尔曾学习艺术创作,在策划和展示当代艺术、电影、录像和声音领域有超过20年的经验,并着重于跨专业领域的形式。她曾是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1)(2001年/2002年)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团队的联合策展人,曾担任第3届柏林双年展(Berlin Biennial)(2004年)的艺术总监,并于2005年为inSite05在蒂华纳和圣地亚哥策划了「移动_跨界文献」。

长谷川祐子


长谷川祐子

长谷川祐子是东京都现代美术馆(MOT)首席策展人,第11届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ale).策展人。2009年至2011年期间,她曾出任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委员会成员。

长谷川祐子曾任日本金沢21世纪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与创立艺术总监(1999-2006年)。她曾参与众多国际双年展的工作,包括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Venice Architectural Biennale)艺术顾问(2010年),第29届圣保罗双年展(Sao Paulo Biennale)联合策展人(2010年),以及第4届首尔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联(Seoul International Media Art Biennale)合策展人(2006年)。

长谷川祐子策划了诸多重要主题群展和艺术家个展。她也为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内的艺术机构专刊撰写过策展专题论文。

自2008年以来,长谷川祐子担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理事会成员。她也是第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Istanbul Biennial)的艺术总监(2001年),以及日本犬岛艺廊项目总监(2010年-)。

评审委员会成员

陈琼英(Arlette Quỳnh-Anh Trần)


评审委员会成员陈琼英(Arlette Quỳnh-Anh Trần)

陈琼英生于德国,成长于越南胡志明市。2006年至2007年,她担任策展人/艺术家里尔吉•迪拉瓦尼乍(Rirkrit Tiravanija)和吉提亚•甲威翁(Gridthiya Gaweewong)的「西贡开放城市」计划的助理策展人,这越南首个大型当代艺术项目。在参与了东南亚与欧洲的一系列项目后,陈琼英前往柏林学习艺术史与哲学。2013年2月,她回到越南并加入位于胡志明市的平台艺术空间(Sàn Art),致力于本地当代艺术的发展。

她的研究和写作见于各类本地与国际刊物,以及展览与项目,如社会学家佩林•塔恩(Pelin Tan)与艺术家安东•维多科Anton Vidokle的录像项目「2084」(2012年),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蓝色空间当代艺术中心文献材料电子化」项目,韩国光州首届世界双年展论坛,柏林世界文化宫「SYNAPSE:国际策展人工作坊」,「一个星球」阮曼雄个展,以及在平台艺术空间举办的「正确虚构」群展等。

陈琼英现在是由艺术家和科学家组成的位于西贡的「艺术实验场」(Art Labor)团体成员。

郑慧华


郑慧华

郑慧华是一位独立策展人,目前于台北生活及工作。2000年至2005年,她旅居加拿大温哥华,期间任《今艺术》(ARTCO)杂志特约作者,现为该杂志特约主笔。

郑慧华2003年开始策划展览,包括在温哥华亚洲当代艺术中心(Vancouver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策划的「看不见的城市」(2003年),2004台北国际双年展「在乎现实吗?」(共同策划),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疆界」(2006年),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听见,以及那些未被听见的——台湾社会声音图景」(2011年),第3届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忧郁的进步」(共同策划,2012年),“巫士与异见——西天中土艺术家特派展览」(2013年),「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共同策划,2014年)等。

2009年,郑慧华进行为期一年的「批判性政治艺术创作及策展实践研究」计划,成立相关网站并出版《艺术与社会——当代艺术家专文与访谈 》专著。2010年,她与文化工作者罗悦全于台北成立「立方计划空间」,旨在深耕在地文化、建立与创作者的长期合作,以及推动本地当代艺术与国际之对话和连结。

郑道鍊


郑道鍊

郑道鍊是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总策展人。他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绘画雕塑部副策展人,为博物馆收藏策划展览和购置藏品。他策划过的展览包括「布鲁斯•瑙曼:日子」(2010年),「94号计划:亨里克•欧勒森」(2011年),以及「东京1955-1970:新前卫」(2012年),并联合编辑了《从战后到后现代,日本艺术,1945-1989:原始文献》一书。

在2009年加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前,郑道鍊曾于2003年至2009年担任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视觉文化部策展人,联合策划了包括「梁慧圭:知情者之义」(2009年),「工藤哲巳:变形花园」(2008年),「美丽新世界」(2007年),以及「占卜者之屋:黄永砯回顾展」(2005年)。他亦曾参与了包括洛杉矶REDCAT画廊、2006年釜山双年展、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的展览策划。他撰写的文章刊发于《艺术论坛》《Afterall》《展览主义者》《帕克特》等杂志,以及奥克兰三年展(Auckland Triennia)、光州双年展、布雷根茨美术馆(Kunsthaus Bregenz)等机构的刊物。郑道鍊于2010年荣获由独立策展人国际联盟(ICI)颁发的首届独立视角策展大奖(Gerrit Lansing Independent Vision Award)。

段建宇


段建宇

段建宇是一位艺术家。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广州。段建宇是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

2013年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她受邀参与的展览还包括: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CCAA中国当代艺术15年」,2014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戴汉志,5000个名字」,201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水墨」,2012年上海民生美术馆「开放的肖像」,2011年首尔文化中心「怀念——中日韩当代艺术展」,2009年英国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中国 中国 中国!」,2008年广东美术馆第3届广州三年展「向后殖民说再见」,2007年格拉茨艺术馆「中国欢迎你——欲望、斗争、新身份」,2006年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拾发」,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2002年光州双年展等。

张奕满


张奕满

张奕满是一位艺术家、策展人和作家。2002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 London)艺术与设计传达专业,获硕士学位。他的工作通过观念性的调研,洞察个体与群体对于未来的想象,从而产生多样的物品、图像、装置、情境和文本。2006年,他与莱夫•马格纳•坦根(Leif Magne Tangen)发起了一项写作工作坊计划,在都柏林项目艺术中心(Project Arts Center)与7位合作者用7天时间共同创作了科幻小说《菲利普》。2015年,他的个展「不曾,沉默片刻」在首尔艺术善载中心举办。他曾参与众多国际双年展,包括第7届亚太三年展(2012年)、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Performa 11)(2011年)、第6届北欧当代艺术双年展(Momentum 6)(2011年)、第8届欧洲艺术宣言展(Manifesta 8)(2010年)、第2届新加坡双年展(Singapore Biennale)(2008年)、SCAPE基督城公共艺术双年展(SCAPE Christchurch Biennial)(2006年)、釜山双年展(2004年)、第10届印度三年展(India Triennial)(2000年),并于2003年代表新加坡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

张奕满亦受鹿特丹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Witte de With, Rotterdam)和香港Spring工作室(Spring Workshop)之邀,作为「主持人」,组织长期合作计划「主持」。

凯伦•史密斯 (Karen Smith)


凯伦•史密斯 (Karen Smith)

    凯伦•史密斯是OCAT西安馆的执行馆长,目前居住于上海。她于1987年毕业于伦敦温布尔登艺术学院(Wimbledon Art School),次年迁往亚洲。凯伦•史密斯1992年定居中国,致力于参与当时在国境之外还少有人知的中国艺术领域。她在中国和国际上扮演了作家、批评家和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她如今是备受国际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权威。她的近期著作《发光体1号》(2011年)和《发光体2号》(2013年)着眼于中国的新锐艺术家。

    李棋


李棋

    李棋是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资深策展人。他曾任《艺术新闻/中文版》与《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现任特约编辑。2014年,他在北京策划了「身体后台」影像展。李棋拥有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士学位,以及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London’s 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策展硕士学位。他曾任职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伦敦英国电影学会(BFI)等机构;2012年参与了由汉斯•乌尔里克•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策划的《未来将是……中国版》的出版工作。

    岳鸿飞(Robin Peckham)


岳鸿飞(Robin Peckham)

    岳鸿飞一位策展人和编辑,居住于香港和北京。他目前是《艺术界》杂志副主编,曾在香港创办了独立空间Saamlung。他也是《当代中国艺术》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在香港城市大学、歌德学院等机构策划过展览,并在近期参与策划了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后网络艺术」展览。他曾在香港大学、佳士得艺术论坛(Christie's Art Forum)、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举办过讲座。他的文章发表于《艺术论坛》《典藏国际版》《Broadsheet》杂志,以及民生美术馆、Para Site艺术空间和东八时区的出版物。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