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彩"绽放中国美术馆 梳理中国水彩发展史

时间: 2015-01-23 20:57:54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艺讯

2015年1月23日,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与策划,“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青岛市美术馆等单位承办,汇集了300多位艺术家的近700件优秀作品,100多件珍贵文献档案同时亮相,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水彩艺术的历史和成就,是建立在中国水彩艺术发展历程研究上最大规模的水彩艺术大展。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先后致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青岛市美术馆馆长郝麒等嘉宾出席开幕式。水彩是美术创作重要的类型之一,从1715年传教士来华教授西画算起,水彩画传入中国至今正好是三百年历史。作为学术研究展,展览策划团队与专家学者梳理、分析、研究了中国水彩从引进、提高到拓展、繁荣的历史进程,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寻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出展览的结构和内容,形成了一部可视可读的“百年华彩”宏大史诗。


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马书林主持开幕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表示,本次展览属于中国美术馆近现代艺术研究系列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的水彩绘画发展至今,已经与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甚至艺术材料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艺术。它的发展,与油画的中国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方式的课题,也是关乎中国美术、中国文化的重要课题。本次展览汇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近百年来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极具历史意义,为人们了解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不同画种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也为本次展览的筹备做出了大量工作,他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从水彩的角度回顾百年华彩篇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梳理中国美术自己的现代之路。在这百年变革中,中国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不断努力,将这种引进的绘画形式转换成对自身的现实描绘,把西来的艺术样式和中国本土的绘画传统相结合,中国水彩已经达到世界水准。本次展览着重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梳理,这是一种严谨和理性的指导思想,它本身作为一种研究成果而展现给大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抛砖引玉。”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

水彩是美术创作重要的类型之一,从1715年传教士来华教授西画算起,水彩画传入中国至今正好是三百年历史,而尤以近百年来的中国水彩艺术最具清晰而独特的发展脉络,并对近现代中国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学术研究展,展览策划团队与专家学者梳理、分析、研究了中国水彩从引进、提高到拓展、繁荣的历史进程,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和广泛征寻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出展览的结构和内容,形成了一部可视可读的“百年华彩”宏大史诗,集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学术特色,其一,展览第一次以中国水彩艺术的百年历史为重点,以各个时期的水彩代表作品为主要展示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档案资料,呈现百年来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历史。其二,展览将百年水彩艺术置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中,揭示不同时期水彩创作的特点,探讨水彩艺术对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影响以及面对中与西、古与今等问题水彩画家所作出的探索实践。其三,展览注重隐藏的美术历史的挖掘。在过往的岁月中,一大批画家的艺术成就和创造被埋没在历史深处,遮蔽了他们本原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地位,水彩画历史也同样面临此种境遇。鉴于这种现状,此次展览通过深入挖掘,征集到一批此前从未公开展出过的作品,其中既有许多大师名家之作首次亮相,也有许多精彩史料第一次进入展览。


开幕现场嘉宾


展厅现场

    在水彩界与李剑晨并称“南李北关”的关广志先生(1856-1958)的儿子关乃平先生也不远万里回国参加此次展览的开幕。他在接受艺术中国独家采访时表示,关广志先生在绘画语言上将西方水彩艺术明丽优雅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笔法相糅合,以亚麻布、厚色卡纸和背托宣纸的水彩画纸做底,用碳铅以中国传统“白描”方式勾勒轮廓再施以水彩颜色进行创作。他还在水彩颜料中调和中国画的矿物质颜料和意大利里进口称为“潘普拉(penpra)”的白色颜料,加强画面效果,从而创作了一批富有强烈感染力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不透明水彩作品。可以说,从绘画题材、表现技法、材料选取上关广志先生都将其中西合璧,相互融合,从而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由西方引入中国的水彩画。而作为一位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最早的中国留学生,关先生回国后扎根高校,常年往来于中西各国,也将中国化的水彩创作带入西方世界,拓宽了水彩画的语言边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谈及此次展览时表示,对于中国绘画来讲,水彩是一个外来艺术文化。在水彩进入中国后,自然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了解、学习,到掌握并揣摩这种艺术形式,再到对于水彩创作的拓展和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中西合璧、发展创新,本次展览就着重梳理和记录了这一过程。

同样是以水作为调和的介质,邵大箴先生同时谈到了水彩与中国传统水墨的异同。相对于用小刷子进行创作的水彩,中国水墨则用毛笔绘制,这样就更具有灵活度和自由;其次,二者创作的纸张有所不同,一种是传统宣纸,一种是西方的水彩纸,这在晕染、层次的烘托上就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然而,二者的共同点除了都以水来调和外,还大多都是小尺幅的创作,就像是“小乐章”一样,给人一种轻音乐的感受。近一百年来,中国画家在水彩上的重要探索就是将这种绘画形式与中国人的情感、社会现实相结合,它在题材上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同时,中国水彩画家将水彩与中国水墨、写意相结合,赋予中国水彩与西方不同的创造和生命力。所谓“小画幅,大气象”,这就是本次水彩艺术研究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以历史叙事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展览结构是此次展览的展示特色。走进中国美术馆圆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题为“大家风采”的个案展区,这可以说是展览的特别展区。为了凸显百年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水彩大家,避免他们的成就和影响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消弭,展览利用中国美术馆圆厅的空间特性创新性地设立了个案展区,展出关广志、李剑晨、潘思同、王肇民、阳太阳、古元、哈定七位画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他们独特的水彩艺术人生,分析他们对20世纪中国水彩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这些个性创造对整个近现代中国美术历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除此之外,展览以五个篇章呈现百年水彩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一部分“西学来潮”是展览的引篇,展出清末至1920年代水彩传入中国、萌芽生长的面貌和特点。第二部分“本土自觉”展出1930-1948年间的创作,主要探讨在中西文化直面交锋以及民族危难困苦之际,水彩画家们自觉地将水彩创作与本土现实结合起来,在主题上表现出关切现实的文化精神,在风格上透溢出变革创新的锋芒,展现出的新的美学样式。第三部分“新的气象”展出1949至1978年间的创作,展示了新中国美术史中水彩画卷的时代特征。第四部分“复兴之旅”展出1979至1990年间的创作,展现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水彩创作的复兴以及在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焕发出的新的气象。第五部分“多维视界”展出1991至今创作的作品,通过一批当代创作,展示在都市化、全球化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境遇中,水彩艺术创作涌现出的新视野、新观念、新形式。由此,从“大家风采”的个案展区到五个历史篇章,从代表性画家的艺术成就到20世纪中国水彩画整体的历史时空,从点到面,生动而系统地展示了百年水彩艺术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艺术家殷保康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展览现场文献资料展示

专家们认为,中国水彩发展到当代,艺术视野十分宽阔,艺术观念丰富多样,既有表达大主题、大场景的鸿篇巨制,也有描绘记录各种生活细节的精美之笔,在形式技巧上已吸收消化了西方水彩艺术的经典精华,转化为得心应手的表现语言,同时,还融合了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思想主题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呈现出长足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的水彩画坛里,中国水彩艺术毫无疑问展现了自己的学术高度和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水彩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深为大众喜闻乐见,在全国美术大展中,水彩艺术往往脱颖而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呈现出中国画家的创造智慧。

梳理此次展览的意义还在于为当代水彩乃至美术创作提供参照,有助于提升中国美术创作的文化自信,推动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据悉,此次展览同时也是为即将在青岛成立的中国(青岛)水彩博物馆奠立学术基础。

展览将持续到2月8日,展览结束后将巡回至青岛美术馆展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


从英国留学带回的温莎牛顿水彩颜料


展览现场


展厅现场


《天坛祈年殿》 关广志 水彩 1951年 中国美术馆藏


象山朝晖 阳太阳 水彩 27x20cm 1973 家属藏


大叶紫薇 王肇民 1977年 水彩 39x35cm 广东美术馆藏


构成系列 海港新韵 林绍灵 1995年 水彩 108x78cm 中国美术馆藏


拉萨菜市 吴冠中 1960年 水彩 24.3x26.5cm 中国美术馆藏


沈家门渔港 潘思同 1963年 水彩 39.5x54.6cm 家属藏


秋墓道 王悦之 1928-1929年 水彩 24x30cm 中国美术馆藏


纽约北园(纽约公园)李铁夫 1920年 水彩 44x56cm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