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新闻

“傅申学艺展”国博开幕 首次展示书画艺术家身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19 00:22:4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傅申学艺展”开幕现场

2013年1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我国台湾著名中国美术史学家、书画鉴评家傅申先生“傅申学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傅申先生在国外以学术成就为艺术史学界、书画鉴定界所熟知,其书画方面的才华始终被淹没在学术成就之后。此次展览,使大家了解到学者身份之外的另一个傅申——作为书画艺术家的傅申。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名为“傅申学艺展”,展览名称显示了傅申先生一贯低调谦逊的学者风范。展览作品涵盖了傅申从青年时代起直至当下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著名的艺术史论家、书画鉴赏家薛永年先生称之为“余事三绝”,是以书法、绘画、篆刻皆为傅申学术研究之余的其他才能,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亲自为其作序。

美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先生致辞

书画印渊源傅申先生的艺术创作,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傅申先生就读小学时,书法课由擅长书法的校长亲自教授。放学后,与祖父和叔叔同住,当祖父指导叔叔习字时,傅申在旁研墨,也跟着一起陪练,龆龄伊始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傅申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师承黄君壁、溥儒、王壮为研习书画篆刻,求学期间便初露锋芒,曾获台湾师大书、画、印三项艺术展第一名,毕业后又陆续获得台湾省美术展览国画一等奖,中日文化交流书法展一等奖。1962年,傅申先生作为台湾青年书画家的代表,“为宣扬中华文化”,赴非洲“即席挥翰,晓喩群众”,“遍游十四国”,“以艺能为家国服务”(张隆延《傅申学艺展序》)的历史。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馆工作是其转折点,从那时起,傅申先生才艺的天平开始向着学术研究的方向倾斜,加之受到国内外名师王壮为、张隆延、傅狷夫、方闻等的启发,傅申逐渐从一个才情初绽的“艺术家”转变为“史学家、鉴评家”。从其博士论文《黄庭坚研究》开始,渐渐围绕书画鉴评著书立说,研究成果颇丰,以至于他的书画创作也越发地被人遗忘了。

傅申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学问反哺书法创作

然而,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并未让傅申先生停止艺术创作的脚步,反而更加有助于其艺术创作。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对傅申先生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书法方面完全连接了他在书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这种学问反哺创作,使得他的书法创作呈现出一种新的境界。如果将他融入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的传统和现实中来考察,应该像欣赏徐邦达、谢稚柳先生的晚年创作一样,去看待傅申先生的书法近作,因为这不是一般书法家的作品,它们的背后潜藏着书家在艺术史和书画鉴定方面的学术成就。” 傅申先生的书法,无论是行、楷、草、篆、隶,各种字体挥洒自如。著名书画鉴赏家薛永年评论其行楷书法:“优入法度,能融宋元明各家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精神体貌,小字精雅遒美,大字端严流畅,笔势遒劲而畅达,点画恣肆而严谨,堂堂正正,很少求奇用险,可谓骨强筋健,外耀锋芒,这也许反映了他崇尚的精神品质。至于他近年书写的大幅,更表现出无心求工的苍劲和老辣,充满了饶于阳刚美的豪情。……如果说他的行草书较多个性鲜明的传统形态,那么他的篆隶书和杂糅行草与大小篆书的‘破体书’,既有绍述传统的面貌,也有实验性的创新之作。在他笔下,传统面目的篆隶书,功力深厚,渊源有自,商周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晚近吴大徵、吴缶庐、黄牧甫、李瑞清似乎都曾为他取法。最引人注目的实验性创新之作,或行草与篆书并用,或金文与小篆相间,或篆隶笔法而夸张布白,或干湿并用而色墨相映。”

傅申陪同欧阳中石先生参观展览

他的实验性作品,以书体的跨界和视觉的抢眼,寓书于画,寓画于书,且题材多为表现强烈的现实关怀而作,体现了创作者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此次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中,《以德报怨》、《钓鱼岛》和《天谴》,更用如椽史笔,实验的形式,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满腔激愤地抒写了真实的思想感情。此次引人注目的,除纸质媒材的书画作品外,还有四十多件以瓷器为载体的刻瓷书法作品,这些刻瓷书法将篆刻、书画艺术、陶瓷工艺融为一体,这也是傅申先生的另一实验性作品。在当下,国内的刻瓷艺术家可谓廖若星辰,所以刻瓷书法艺术作品更以稀有而显其珍贵。

傅申在其书法《钓鱼岛》前

绘画传承名家

在绘画方面,傅申先生二十多岁便展现出极高的天份。他的山水抚古之作《夏圭溪山清远图》,笔墨精妙老道,沪上书画界谢稚柳等诸前辈皆惊为奇才:“此夏圭溪山清远图久着于世,为吾友君约兄少年时所橅,盖得其笔,故能备其神,信非易事。然君约数十年来,久疏笔砚,此道顿歇。如此才情,弃如敝屐,深足惋惜矣!”他年轻时喜爱“临摹夏圭、马远、燕文贵乃至王翚、溥心畬”等名家画作,本有意专于画事,并勤于研习。在毕业之后,“仍时向君翁(黄君璧)师请益,约辛丑(1961年)师出此珂罗版(仿董北苑溪山逆旅图)嘱为临学”,黄君璧先生在几年之后曾在这幅临本上题字:“笔健神融,致韵高古,弥见用工之勤。” 此次展出的绘画,均系傅申先生青年之作,上至二十二岁,下至而立之年。其中一类属于临古作品,多为长卷,诸如《临董源溪山雪霁图》、《临夏圭溪山清远图》、《临王石谷江山胜览图》和《临王石谷仿沈周雪景山水图》,无不形神俱似,笔精墨妙;而另一类则是古法记忆写生或古法创作,其中《日月潭小景》和《小塔山烟云》,以古法描绘所见名胜印象,既敏锐地抓住了名胜特点,又构筑了淡荡清幽或高旷雄伟的动人意境,笔墨亦简当精到。

观众观看傅申先生的书法

书画印的艺术实践,是傅申先生从事书画鉴定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而傅申先生的学术研究,又反过来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以及特点。学术与艺术双携并进,这也正是一个美术史学家,尤其是鉴赏家高人一等之所在。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傅申先生的学艺经历,更将傅申先生与艺术之间的不解之缘,从幕后呈至台前,薛永年先生的评语可作其注解:“他先是艺术家,然后去做艺术史家;成为艺术史家,而不懈艺术之追求。”

“傅申学艺展”现场

“傅申学艺展”现场

“傅申学艺展”现场的刻瓷作品

观众观看傅申先生书法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