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回顾中国博物馆事业十年发展之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27 17:14:21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文化自信与国家典藏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民国时期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新中国的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变革、进步、复兴的历史进程。

1912年,辛亥革命的第二年,民国政府援引西方的博物馆制度,将博物学带进了公共文化领域。然而,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抗战等动荡岁月,实际上,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只是一个起步,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新建的博物馆单体建筑。博物馆对于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这一基本的认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化自觉,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博物馆的文化自信,则以2003年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标志。由此来看,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和发展历程非常有限,近十年来的发展速度却突飞猛进。

从国子监到故宫的午门和端门之间,再到天安门广场,博物馆的馆址更易,显现出文化的时代走向。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仅是国家文化的窗口,是对公众进行教育的阵地,而且它处在国家政治中心所在的特殊位置之上,显现出特殊的文化尊崇。

20世纪后期,全世界博物馆都面临调整、转型和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之内都有一些重要场馆的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进行了改扩建工程,于2011年3月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以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成为世界第一大馆。面对如此规模的国家文化殿堂,史无前例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为位处天安门地区,其展览、收藏、公共教育、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专业功能,以及安保、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职能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场馆面积增大,功能扩展,尤其是免费开放之后,观众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接待工作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毋庸讳言,普通观众的素养反映了整体国民的素质,博物馆的整体水平也反映了国家文化的大致状况。

当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的观众,和馆外天安门地区的游客形成一个内外呼应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也彰显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馆,才有可能去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因为有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条件,才有可能吸引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走进中国,中国的公众才得以不出国门而大开眼界。

近十年的发展,让国人看到了博物馆在一个国家文化发展中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看到了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推广国家文化方面所特有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基于国家的强盛,中国的博物馆在世界上才有了与国家话语权相应的文化话语权,因此,在专业方面也传达出了与国际博物馆界在交流合作方面的自信。与世界上很多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博物馆相比,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年轻。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有120万件藏品,这是立馆的基础,只是与世界上一些大馆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缺少国外的藏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加大了国际合作的步伐。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博物馆的投入,加大了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使博物馆运行国际间的交流展等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了基本的保证。

博物馆在英国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历来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在中国,博物馆也开始了从孩子抓起的推广工作。当孩子们把博物馆作为终身的课堂,当人们向孙辈叙述这些文化的过往、文化的传承时,博物馆便显现出了独特魅力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