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古村落7年锐减2000个 教授感叹:比保护故宫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31 14:04:16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华民族最久远绵长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古村里。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

然而,由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蕴含的极大商机、政绩,古村落的消亡近年来进入了高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普查结果显示,我国230万个村庄中,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约5000个锐减至不到3000个。

不久前,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保护论坛在江西省吉安召开。据悉,江西省共有2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位列全国第五。而古称“庐陵”的吉安,由于多鸿儒巨宦、达官富贾,造就了一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且积淀深厚的古村落。专家们认为,古村落保护包含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物、古树名木以及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在考察了蜀口、钓源、富田、陂下、渼陂、燕坊等古村后,专家们在对吉安古村落群保护力度赞赏之余,也真切感受到了岁月流逝、观念变迁、“空心化”对古村落的侵蚀。

“古村落最终是要消亡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让它‘延年益寿’。”江西省政协委员刘屹烈说。而如何“延年益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建中认为:“保护古村落,关键是要让居民住在古村里,居住在那里才是最好的保护!”

谈及古村落的保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比保护故宫还难!”这么说,一是因为故宫的价值众所周知,但“乡土民居”的价值有多少人关心过?二是因为现代文明生活与保护古村落之间的矛盾。

年久失修的破败、“修旧不如旧”的尴尬、“向钱看”的意识……吉安的古村落,同样面对着这些困境。

“空心化”加速古村落颓败

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建筑及土夯墙,容易推倒也容易腐烂。村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现象”,加速了老房子的倒塌

出于战时迁徙或避世的初衷,先祖们选址往往中意偏僻之处、险要之所,导致古村近现代交通多欠发达,与外界沟通有限。也正因如此,古村多未参与上世纪初的工业大发展,从而保留了典型的农业时代生产生活模式。但在上世纪下半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旧生产关系的瓦解,带给农村地区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认为:“正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大批古村落被发现。”

当这些被誉为“中国第三建筑体系”的乡土体系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专家们喜忧参半——有人居住的古建筑多保持完好,而一些无人之所的墙体裂缝居然可塞进一个拳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建中指出,“古人‘生命常新’的观念,使中国的古建筑与西方大理石、花岗岩建筑截然不同,多为木质建筑及土夯墙,就是为了‘推倒重建’方便。吉安古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容易推倒也容易腐烂。”

除了自然因素,“空心化”也是古村落逐渐败落的重要原因。一幢幢挂满蛛丝的房院、一丛丛茂密的青草,无不宣告这些院落的主人早已远走他乡。村里的留守人员,往往是妇女、老人与幼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村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现象’,加速了村落的颓败和老房子的倒塌。”

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新旧观念差异是对古村保护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老建筑需要原样保护,但由于老建筑本身的限制,很难添置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村民生活条件难以改善。正如楼庆西所担心的,“他们通过电视、网络和外出打工,了解到现代生活应该是白瓷砖、水泥地和沙发。考虑到通风,他们会把精美的窗花去掉;考虑到美观,他们会把木墙拆除;考虑到更好地改善居住条件,他们会把整个房子拆掉重建……”

对此,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罗杨建议:“可以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让村民更多地享受现代文明。比如在古村建先进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改善厕所、畅通网络等,对解决当前古村‘空心化’、留住原住民将起到积极作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