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2012新媒体艺术三大趋势预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10 11:19:34 | 文章来源: 艺讯中国

Getty Images and Marius WatzMarius Watz在为Montblanc工作  

对新媒体艺术而言,2011难说是否算得上成功之年,然而在这一年中,许多运用科技、数字化生产和互联网的艺术和艺术家确实愈来愈多地得到圈内圈外人们的关注。在此,ARTINFO将基于对2011年的观察,预言新媒体艺术在新一年中的三大趋势。

 1. 纯在线画廊

2011年可谓是那些只以网站形式存在的“纯在线(online-only)画廊和艺术空间”旗开得胜的一年。以解决如何展示网络艺术的问题为目标,这些空间以这种艺术的母体——网页浏览器作为展示载体。英国/意大利的在线画廊Bubblebyte.org以Laurel Schwulst, Sara Ludy和Nicolas Sassoon等艺术家的展览为“必杀技”,将在这个月欢庆建站一周年。Fach & Asendorf画廊则与“友人”合作一场足够得瑟的GIF群展,如今正在举办Bill Miller的个人展示。

Klaus Von Nichtssagend画廊也推出其实体空间之外的纯在线空间Klaus Gallery,由艺术家、策展人Duncan Malashock操刀,已举办过两个项目,在新的一年有大量待开发空间。Art Micro Patronage在11月横空出世,旨在为新媒体艺术家们找到一种保证稳定生活的“群包”方式,在线“VIP艺博会”将在今年2月推出第二期,以在线展位替代传统的物理展位。“根茎(Rhizome)”则扩大其互动式Artbase,开发出一种保存数字艺术的系统性框架,并成为一处公众易于进出的线上场所。

 2. 大展频频

2011年,越来越多新媒体艺术家及与新媒体有关的艺术家在国际重要美术馆和画廊举办高质量展览。科里·阿克安佐(Cory Arcangel)在惠特尼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Pro Tools”是继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在1973年的展览以来,首次给这样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举办个展。尽管展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位艺术家早年代表性的数字艺术作品,更偏爱他的实体雕塑和版画,展览的影响和对新媒体圈子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录像艺术家莱安·特莱卡汀(Ryan Trecarti)并不像以往那样在YouTube上发布作品了,然而他在MoMA PS1 举办的展览“Any Ever”可谓又一大新媒体艺术盛事——闭幕晚宴上还出现了著名网络时尚团体DIS Magazine的装置和表演作品。Creative Time Tweets系列以行为艺术家曼·巴特利特(Man Bartlett)的一个项目进一步推广社会媒体艺术,这位艺术家持续带动新兴艺术家群体以社交网络为媒介进行创作。数字艺术先锋曼弗雷德·莫尔(Manfred Mohr)在技术本位的bitforms画廊举办个展,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而319 Scholes的展览“‘新自然’备忘录(Notes on a New Nature)”以“一网打尽”的策展方式对新媒体艺术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的呈现可谓富含智慧、发人深省并愉悦眼球,2012年,难得能有策展人做到越居其上。

3、品牌机遇

高产艺术家Marius Watz(最近正与Scholz & Volkmer机构合作为Montblanc的新款眼镜创作抽象背景动画)去年年初对ARTINFO称:“媒体艺术有看上去很有未来感的优势,”这对商业产业而言是诱人的品质。随着在纽约FourSquare这样的公司和艺术博客平台Tumblr的崛起,许多公司也加入新媒体艺术的竞技场。由4chan的创立者Christopher Poole执掌的Canvas以对文化基因和网络图像进行无情地解构、重构,呼应着Dump.fm的混音文化,由《纽约时报》前任设计师Khoi Vinh创立的Mixel则对iPad做起同样的事。2011年,我们看到OKFocus的成立,这是一家由创意技术高手Jonathan Vingiano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艺术神童Ryder Ripps联合创办的数字化机构。该机构已为Creative Time,MoMA PS1,新博物馆(New Museum),以及Smirnoff,M.I.A.和Lipman Advertising创作或扮潮网站、数字玩具和应用。他们的作品已一种狂躁和类波普的方式跨越了艺术和商业的边界。随着大品牌越来越多地意图雇用数字艺术家团队,艺术和广告宣传之间的关系无疑也变得更加复杂了。(作者: 凯尔·恰卡 申舶良/译)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