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2010年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会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30 09:38:31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2011年12月28日下午,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会在中国文联汇报厅举行。10位中青年美术家分别向与会专家作了学术汇报并结合切身感受谈了国际视野下中国美术发展的问题。

此次汇报会也是继年初举行的首届(2009年)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会的第二次汇报会。吴长江、詹建俊、邵大箴、丁宁、王镛、吴为山、李象群等专家学者在听取汇报成果后与中青年美术家就各自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结合成果对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是国家首次针对美术界的一项留学资助项目,在财政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组织实施,于2009年正式启动。该项目经过严格的评选,每年选派若干名国内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和学者前往国外进行考察和研究。2009年首批赴海外研修的8位中青年美术家已在2011年年初完成各自的学术报告,并将成果汇编》出版。

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在2010年9月启动。李节平、崔晓冬、白展望、张敢、邵亦杨、王云、高扬、王冠军、吴啸雷、邓柯共10名来自创作界、理论界的工作者获得了研修资助资格,他们分别在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希腊、英国和日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研修。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10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分别就“欧洲艺术研修”、“对西方油画内在的精神解读”、“伦敦人的艺术情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京都日本画坛访谈报告”、“德国产品设计教育与市场应用之关系”“《埃瑞克修姆庙的女像柱》与《八十七神仙卷》比较研究”、“世界双年展研究”、“欧洲具象雕塑造型漫谈”10个专题方向进行考察和研究。

在成果汇报会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教研室主任崔晓冬介绍了他在英国伦敦的研修情况。他说,无论是在泰晤士河边漫步,还是参加冥想课程,总能见到整日生活在忙碌之中的伦敦人,他们或许刻薄却时刻彬彬有礼的背后,是火山般的欲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一切离不开他们朝夕相处的艺术范囿——艺术之都伦敦。这是他所了解的英国当地写实主义绘画的现状。

伦敦是艺术之都,有大小博物馆240多家,而这些博物馆大多都是免费的。在他参观的几场艺术展会中,他发现,那是人人都能参与的艺术展。而从参展作品可以看出,西方的艺术教育强调观念而不太注重技术,这与中国的艺术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体系。但他同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即他看的这些参展作品在观念、主题、手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他对西方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提出质疑。

此次赴海外研修的中青年美术家不仅学习研究西方绘画艺术,还主动将研究内容与国内的艺术现状联系起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国家一级美术师白展望在欧洲学习期间,参观了大量的美术馆博物馆,站在一幅幅经典面前,内心激动又复杂,“真实与虚无”是他在欧洲的真实感受。而面对博物馆内熟悉的经典和寥寥无几的参观者,他提出了“是否出现审美危机”的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副教授、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邵亦杨在美国考察后提出了,以穿越后现代为主题着重阐释和分析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趋势,特别是对近二十年以来的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可以“从中国的现代穿越到海外的古代”等观点。

还有从去日本研修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讲师王云,在日期间走访了当代京都画坛最具代表性的六位画家和其后人,挖掘出了一些“日本画”的更为本质的东西。还有从德国学习研修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工作室主任高扬、到欧洲对世界双年展进行研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双年展办公室的吴啸雷等,都在汇报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实际教学和工作中进行运用或者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在听取10位海外研修人员的汇报后说,此次参加海外研修的10位中青年艺术家们,都有自己坚持的艺术主张,这应该是被积极鼓励的。10位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带着各自的专题去参观、采访调查,但是不要想着就立即能完善我们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创作,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一定要有一定的积累和开阔的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创作人员和理论研究者来讲,这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据记者了解,2011年度的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派遣已于2011年6月28日下午在中国文联举行,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已奔赴海外进行了研修。目前2012年度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已开始征集申请,预计派出时间为2012年5月,为期3个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