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Art HK总监:“文化沙漠”变身国际艺术中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30 09:04:12 | 文章来源: 华尔街日报

马格纳斯•伦弗鲁(Magnus Renfrew)
 

对马格纳斯•伦弗鲁来说,在英国长大、父母双方都是考古学家这种背景注定了他童年的很多时光都是在博物馆度过的。

他说,起初他又哭又闹,很不情愿地被拽进博物馆,后来就停止了哭闹。

伦弗鲁是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ong Kong)的总监,这是香港规模最大的艺术品展览会,今年将举办第四届。他说,在他的记忆中,艺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甚至他和妻子的相遇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艺术,伦弗鲁夫妇俩都是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艺术史专业的学生。他说:“在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教授对我们说,‘环顾一下你的四周,你未来的丈夫或者妻子也许就在这间屋子里’。”

伦弗鲁目前与妻子和儿子一起居住在香港。他和其他人在同一时刻意识到了香港在整个艺术世界的潜力。

一切要从2006年中国艺术品的表现说起。当时,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首次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在此次拍卖会上,出生于中国云南的画家张晓刚的一幅画作以六位数的价格成交。在这个以欧洲艺术家为焦点的行业,这件事使每个人都开始注意中国。

当时我在宝龙拍卖行(Bonhams)任职,在当年的春拍中拍到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埃尔•格列柯(El Greco )四幅名作中的两幅。当然,我得戴上白手套。我在这个拍卖行工作了七年,在那里,我有机会见识了从古代名家作品到当代艺术品的各种各样的画作。2006年6月,我为宝龙拍卖行收集了首批亚洲藏品,这为我打开了面向中国和东方的眼界。

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震惊。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的这一年,我辗转于中国各个不同的城市之间,从昆明到重庆,为林明珠(她是一位画廊老板、艺术品经纪人,也是一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购买艺术品。我发现,中国是如此的广阔。即使当你离开喧闹的大城市,来到像杭州这样比较安静的地方,仍然有数百万人口。在那一年当中,我看到的最奇怪的作品之一是一位艺术家建造的高迪式建筑物,这是一个在偏僻的地方用砖头建造的一个纵横交错的类似于蚁丘的体系。

最初,每个人在谈到香港时都会使用“文化沙漠”这个词。我是在2007年6月来到香港的。在这个超级现代化的城市,你可以全程不离空调地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就像一个太空站,这座城市的构想是如此动人。但是,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座城市又相当令人失望。在这样一个灯火通明、奔波忙碌的地方,真的很难让人们停下来关注艺术。

在筹办第一届香港国际艺术展的6个月期间,我乘坐了40次飞机。我们的名声不够响,因此需要飞到各地和人们面谈。我们的足迹遍及马尼拉、伦敦、巴黎、墨尔本、纽约、迈阿密、北京、上海……等等一系列城市。我们最终得以和19个国家的101家画廊签约。今年的签约画廊超过260家,来自38个国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签下的第一家画廊。我们与画廊主人在上海现场签约。香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中心,这其中有着相当显而易见的理由:香港是少数几个能令东西方人士都有宾至如归之感的地方之一,再加上税收和双语优势,使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涉足绘画领域,但最近一次作画是在2010年的耶诞节。当时我们公司集体外出,举行了一次自助绘画活动。我的作品……看起来很抽象。

我现在最盼望的事是香港国际艺术展所有的展台都布置完毕。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为此工作了整整51周,但一切效果都只停留在我们的想像中。在所有展台被搭建起来的这24个小时以及所有展品被放置进去的这24个小时,一切都将成为现实。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