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大出版”集聚区为特色的“中华1912”文化创意产业园,于近日在上海澳门路上的中华书局原址落成。
坐落于澳门路477号的“中华1912”,前身是1935年建造的中华书局总厂。历经近80年风雨,中华书局转变为中华印刷厂,并在2008年搬离市区。原厂建筑1999年被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8年起经过“修旧如旧”和“可恢复性”的改建,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华1912”创意产业园应运而生。创意园以延续中华书局文脉为己任,继续立足于出版领域,但将出版外延扩大为“大出版”服务,业务涵盖传统出版,图书、杂志、媒体以及电子出版、电视、电影,戏曲、动漫等,其出版集聚的定位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在上海独树一帜。
当时中华书局自行设计和印刷的原厂图
园区建设过程中,中华书局原址的外装修改造,力求恢复1935年建成时的建筑原型。中华1912创意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翁联辉介绍:“我们从上海档案馆找来当时英国Brandt&Rodgers公司设计的蓝本,邀请留英华裔建筑师亲自操刀,尽可能恢复其原貌,但同时也引入了当下英国建筑流行的设计元素,以使其符合今天大众的审美。”据了解,建筑外立面完全依照当时的蓝图进行全面修缮,将50~70年代新增的马赛克,80~90年代贴磁质面砖全部去除,恢复成灰色水泥拉毛的建筑表面;保留30年代留下的楼梯、水槽和栏杆扶手,通过特殊工艺使其翻新;将经过几十年变迁的多种材质的窗户全部恢复为当时的钢窗,甚至连铜把手也照原样定做恢复。在内装修方面,基于“可恢复性改造”,采用的材料全部为防水防火隔音效果好的材料,又易于拆除,不破坏建筑的机构。
外立面和窗再现当时英式建筑风格
“我们不仅要让‘中华1912’再一次点燃人们对于中华书局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文化创业产业园还要延续中华书局的文脉。”翁联辉认为建筑的恢复是件容易的事,而延续出版的文脉,除了传承更需要开创。他表示:“‘中华1912’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商策略,刻意营造文化‘出版’链,我们不是要改变出版业产业结构,而是将不断涌现的出版理念引入到我们园区中,形成‘出版工厂’概念,将出版过程中的几大环节整合在一个厂中,或形成最终产品,或形成中间产品,但这工厂内部又分了各个部门和环节,强调专业化、精细化的完成每一个“零配件”的制造,部门就是我们入驻的企业。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探索出一种新的文化培育模式。”
中华1912文化创意园区效果图
“成功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其构思、其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公司的共同努力,好的点子、构思、理念并非是产品,他们需要通过孵化才能变成被市场青睐的产品,‘中华1912’希望会是未来的文化电子、构思和理念的孵化基地,换句话说,个人可以将他认为优秀的作品或理念带到我们的园区,我们会有专业的公司为其论证如何‘出版’再是最佳策略;投资方想找好的文化苗子,我们将和他们共同孵化。我的观点是,量变转化为质变,只有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上海文化的推广才能真正的繁荣。”翁联辉说。
除了整体的园区规划外,中华“1912”运营方希望让老出版人、海内外对中华书局有感情的大众,能在这里找寻找他们的记忆,为此,园区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当年由这里印刷出版的书籍和印刷发行的货币等资料,同时也花大价钱收购了当时中华书局使用过的办公用品。翁联辉透露:“我们还将在三月份面向全社会开展‘中华书局记忆’的征集活动,目前我们已经劈出专门的空间作为‘原中华书局陈列室’,我们的陈列室不可能变身为博物馆,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