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的方式描述中国——读田世信先生的雕塑新作《王者之尊》

时间:2010-07-27 13:57:18 | 来源:艺术中国

这六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尽管其个性差异十分突出,但同时作为历史符号,人们似乎可以从中解读到中国历史上几个繁盛时期的不同特征。这些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人物,经过这么多年正史的记载,野史的传闻,影视的“戏说”,已经很难为每个人找到一种统一性表述,雕塑家的塑造,其实仍然也是把评说的权力交給了每个观众。至于这几位个性迥异的人物共同使用了制式相同的“龙椅”,似乎体现了作者这样的努力,试图在个别性中寻找一种共同性。

观众究竟从每个人物那里看到了什么?这虽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王者之尊》所采用的塑造方式,则給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这种看似虽“新”,其实很“旧”的方式,是雕塑界不多见的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挖掘和借鉴,作品在这方面的突破,显然使作品的造型方式和意义内涵之间,获得了高度的统一和协调。

《王者之尊》中所采用的是雕塑创作的“中国方式”。田世信先生的这一组历史人物雕塑,包含了他多年来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研究心得,几乎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小型“百科全书”。这是一次全面的实验,它涉及到绘画、民间工艺、寺院造像等多个领域。田世信通过不同时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塑造,大面积的尝试和探讨了传统的民族、民间造型方式在当今雕塑创作中运用的可能性,这种努力也是近些年来所比较少见的。

《王者之尊》体现了传统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上,“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并不刻意强调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常常表现出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

《王者之尊》运用了很多绘画因素,例如人物服装上的彩绘,就是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相互融通的表现。在色彩上,中国古代雕塑讲究“装銮”,一直都有上色的传统,《王者之尊》也充分展示了色彩在雕塑中的魅力。

田世信雕塑《秦始皇》

现成品的运用,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传统,在人物道具上,如帽子上的装饰,毛发的一根根植入,这些都是用现成的物品在泥塑中的运用。在雕塑表面,作者除了彩绘,还采用了贴蛋壳(赵匡胤),贴金箔(毛泽东)等多种处理方式,这些对传统方式的发掘,使这一组人物呈现出丰富的外表效果。特别应该提到的还有传统“夹紵”像的运用。夹紵像又叫脱胎像、干漆像或者行像。据文献记载,它是由东晋时著名雕塑家戴逵在传统髹漆工艺基础上所创制的。它先用泥塑出人物粗坯,然后糊上麻布、反复涂漆,待干后使泥脱空即成为夹紵像。这种雕塑重量轻,易于搬动,适合当时人们抬佛像游于街衢的需要,因而被称为行像。目前能掌握这种工艺的雕塑家并不多,由于时间原因,《王者之尊》只有两尊雕塑采用了这个工艺,按作者意图,将来全部人物都希望能采用这种方式。

由于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加上吸收寺院造像中背景布幔作为人物背景,这一组雕塑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浓重的传统历史氛围。

除了采用传统方式,作者同时也超越传统,做了大量的个人化的探索。例如,人物造型呈金字塔式的结构;人物形体处理中流畅的大块面;衣饰表面不同肌理和质感的处理;尤其精彩的还有“赵匡胤”头冠简洁地装饰性处理,这些有体现了作为一个深得西方雕塑精髓的雕塑家另一个方面的良好素养。

雕塑创作中的“中国方式”是中国雕塑界经历了二十世纪学习西方的过程后,在二十一世纪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追求,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与当今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体性相匹配的中国的方式?中国方式与中国的当代现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田世信先生的《王者之尊》无疑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和贡献,他富于建设性的新作,应该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注释:(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2)于沛主编:《20世纪的西方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09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