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北京·路上观察学”现场
2009年12月12日下午14:00,“跑酷”·再读北京系列活动之“论坛:北京·路上观察学”在北京市方家胡同46号举办。
此次论坛由歌德学院(中国)、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主办,Studio-X Beijing、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城市规划与历史保护研究生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协办。参展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长江设计研究中心/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北京研究小组。参加此次论坛的有“‘跑酷’·再读北京”参展团队指导老师(周榕、张路峰、范凌、何崴、陆智昌),以及李虎(Studio-X)、王辉(都市实践)等建筑师和学者。
由一石文化、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创作的《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是针对当代北京超速城市化空间的路上观察学实验。不同于以往的学院式现实批判姿态,《北京跑酷》立足于对剧变现实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以及由此整合的北京都市空间演化逻辑。路上观察学强调直面现实和解读现实,是对既有知识和审美系统的挑战,论坛将以《北京跑酷》初步实验为基点,展开中国城市路上观察学相关问题的讨论。
发现北京
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要的城市,这是我出生、成长,我要死掉的城市。现在因为北京的变化,没有这种使命感了,这些变化跟“我”没关系,“我”是生活的一个受变化者,是完全被动的。
——米歇尔•康-阿克曼[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
在纵横轴线的精确锁定和紫禁城——天安门广场的阈限下,一道道环线汇聚成拥堵的河流,沿线堆挤的办公建筑是更为高耸的城墙……纵向上的秩序、游移和回归,横向上的颠覆、建构和无奈,环向上的变通、明晰和拥堵,本书的结构,就是基于对北京三种都市结构的现实区域的路上观察。
——史建[建筑评论家]
我们生活的北京,其实与电视、报刊上呈现的北京并不相同。
这,我们可能都知道。
然而,我们不说,因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当这一切以文字、照片甚至立体图、剖面图、透视图呈现出来的时候,
我们才惊讶地发现:
原来我们生活的北京,
竟是这般地不同,
这般地混杂、矛盾,这般地生动、鲜活,
似曾相见又未曾相认,
被我们批判又被我们深深热爱……
方家胡同46号
北京:隐藏的城市
许多人关注北京,中国人,外国人,研究者,观光客。北京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符号,它更加复杂:它囊括了所有剧变中的城市热闹与空茫,倒塌与崛起,衰亡与新生,哀悼与歌颂。它是独特的,不按照任何国家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它有自己的生长逻辑。
《北京跑酷》就是对这种“逻辑”的呈现。几位对北京感兴趣的中国人、外国人,研究者、旁观者,书写者、设计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北京,用自己的话语询问北京,在表话语与潜规则的巨大张力之间,呈现出模式化的北京背后民间的绝望抗争和强大的生存智慧,新都市空间的自戕与修补策略的游戏。
当我们沉醉于什刹海的静谧和喧嚣时,没有想到原住民、本地人和游客的占有与争夺;当我们流连于南锣鼓巷的传统与现代时,却忘记了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的撕裂与再生;当我们徜徉于CBD的摩登和迷幻时,不经意却会闯入另一个区域,北京东站、东郊市场,公交换乘、外来工人,被标榜为“顶级消费、白领密集”的同时,国贸、大北窑也代表了一个世界,不同名称交错使用的结果是手足无措和晕头转向……欲望与无措的同时出现,或许正是北京隐藏的两种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象和风景。在这种视角下,《北京跑酷》将北京都市空间纵向均衡切分成西、东、中三大块,遴选出18个区域进行观察,分析区域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揭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
跑酷:一种态度
“跑酷”(parkour)是一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它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所有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房屋。parkour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parkour”一词来自法文的“parcour”,有“超越障碍训练场”的意思。《北京跑酷》借用这一概念,意在表达对北京都市空间与建筑以全新的观察角度与态度。
全书以西单和东单及其南北延长线为界限,分为西、中、东三个区域,跑酷选点兼具都市演进整体的历史性和新异性,如旧城保护区域:景山区域、什刹海区域、雍和宫区域、白纸坊区域等;衰变区域:动物园区域、隆福寺区域、北京站区域、王府井区域等;再生区域:798艺术区域、中关村区域、麦子店区域等;催生区域:CBD区域、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前门区域等,形成对这些区域多向交错语境的“主观”阐释。
而这种“阐释”并不是文化批判,而是一种在现实问题进行独到观察描述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表达。所有的观察排除一切预设的观念和态度,排除既定的审美惯性,力求客观地呈现出区域空间演化的内在逻辑。所有的跑酷者爬上北京西站顶楼的办公区域,顺利潜入戒备森严的人民公社大楼,搞到建设部大院的平面图……他们与天宁寺的尼姑、后海的原住民、隆福寺的店主和建设部的保安打成一片,在行走中绘制区域隐秘空间。之后,用平面图、立体图、分解图、透视图,配合照片和卫星/航拍地图,从不同的角度、深度来描绘观察所得。
一种可能性:逛旧城的新方式
观察,可能源于陌生,但能不能是源于熟悉?描摹,可能是源于好奇,但会不会是源于热爱?抛开一切杂念,抛开批判的冲动,抛开赞美的念头,用跑酷者的态度,单纯地去观察一个城市,行走,穿越,拉开距离,然后聚焦……
记录、描绘出所有的成果,大家会发现,这个矛盾的北京,是真实的北京(至少是对于跑酷者“我们”来说是这样),是无法用一种符号概括的北京,是我们所深深热爱的、所生活着的北京。
他们有了他们的“跑酷”北京,你也可以有你的“跑酷”上海、“跑酷”成都、“跑酷”西安……“跑酷”的态度,交给了我们一种用新方式逛旧城的可能性。
歌德学院(中国)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成立于1988年。自建院以来,一方面致力于德语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另一方面积极广泛地从事德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根植于开放的德国社会和德国文化土壤,借助于跨国文化方面的专业力量,多年来歌德学院与中方合作夥伴在音乐、戏剧、舞蹈、电影、艺术、建筑等众多领域内组织了大量的文化活动。20年来歌德学院不仅在中德艺术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国改革三十年,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政策上取得巨大发展的历史见证。
“论坛:北京·路上观察学”现场
|